• 学校首页
  • 一网通办
  • 办公网
  • 电子邮箱
  • 领导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赵邦宇:以剧化人,叩问时空:一部独幕剧背后的育人交响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作者:赵邦宇     编辑:孙晓光     审核:     点击:[]

编者按: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开设“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栏目,展现我校一线教职工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育人初心的生动故事,激励全校教职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石大人的使命担当。

作者(左二)在演出中

“9月10日,在西南石油大学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原创大型师德舞台剧《石大师韵·微光致远》进行了首次展演。这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携手艺术学院师生历时一年打磨的作品,以穿越三个时期的教师潜心育人、矢志科研、投身强国建设的生动故事串起传承至今的石大师风。话剧与舞剧相结合,主人公以学校不同时期优秀教师代表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和塑造,不仅再现学校1958年建校时首批教师在院长马载带领下艰苦奋斗、育人润心的感人故事,也通过不同时期教师对话展现石大教师的师德传承。不同于传统剧目,AIGC技术在剧中大量运用,让师生不仅与历史实现了跨时空对话,也在“沉浸式”观演体验中,引发强烈共鸣。”

当我读到这则新闻时,已经是演出后的第二天了,但心情依然不能平复,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

2024年,当“教育家精神”这一沉甸甸的主题交到我手中时,如何将其转化为一场有温度、能触动人心的舞台呈现,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最终,我们选择以西南石油大学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为蓝本,创作独幕剧《时光勘探者》,让历史说话,让前辈的精神在舞台上鲜活起来,这既是对学校历史的致敬,亦是对育人初心的叩问。

一、 寻根之旅:剧本诞生的集体智慧

剧本是一剧之本。为了打磨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艺术感染力的本子,我们开启了一段艰辛而充实的寻根之旅。2024年12月11日的首次线下讨论会,就汇聚了多方智慧。宣传部的向发全老师带来了详实的校史资料,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艺术学院的李民老师对剧本结构进行了专业剖析;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饶盛和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夏艳则为活动的整体策划出谋划策。正是在这次思想的碰撞中,“分幕导演制”的构想得以明确,主人公“王传业”的形象也开始逐渐清晰。《时光勘探者》的灵感雏形,虽源于我此前创作的小品,但将其拓展为一部反映校史的独幕剧,意味着需要投入海量的史料研究和素材梳理。播音专业的关航老师听闻构想后毅然加入,与我们共同踏上前期调研的征程。期间,我们得到了许多师生的无私帮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浮出水面。尤为关键的是,与退休教师张永一老师回忆录的“相遇”——他因在开学典礼当日为修建校舍进行测量而错过全院合影的细节,瞬间点燃了我的创作火花,一个关于奉献、错过与传承的故事脉络由此确立。

为了更真切地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利用假期专程探访南充校区,我更是独自前往攀枝花,沉浸式体验“大三线”精神,只为在舞台上精准还原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一件道具,我们都力求真实,唯恐有丝毫马虎愧对前辈。在团队的持续打磨下,剧本日臻成熟。更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大胆引入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旨在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创新让整个团队为之振奋。

二、 育人现场:排练场上的言传身教

这部剧采用师生共创共演的模式,本身就是对“育人”主题的最佳诠释。团队六名成员(两名教师、四名学生)均非表演科班出身,这无疑是一次跨界挑战,也更像一堂生动的实践教学课。

我想特别提及几位同学。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毕业)的闫鹏宇,是我入职后带的第一届学生。我们亦师亦友,感情深厚。当他收到剧本后,第一时间从山西老家订票返校,他说:“赵老师,请给我一个角色!让我为西南石油大学再做些什么。”这份对母校的深情与担当,让我动容。2022级播音专业的谷明和2023级研究生吴涵、2024级研究生张晓婷,作为在校生,他们主动牺牲暑假休息时间,提前半个月返校投入高强度排练,吴涵更是为此推迟了早已经找好的实习工作。

排练场就是我们的育人现场。酷暑难耐,师生们却毫无怨言,日夜奋战在排练室。每次正式排练前,我们都会进行长时间的剧本围读,深入剖析人物心理,理顺角色关系。我引导他们不仅要理解台词,更要“成为”角色,感受那个年代石油师者的理想信念与躬耕态度。关航老师则以他严谨的专业精神和饱满的情感投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展现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操守。我们反复打磨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每一次走位,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勤学笃行的态度,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直观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张晓婷从一开始的紧张青涩,到后来能自如驾驭角色情感,她的台词功底和共情能力显著提升;谷明为了理解背景,主动查阅大量校史资料,知识面得以拓宽;吴涵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更多责任与担当。而闫鹏宇,作为大师兄,他的归来不仅是对专业的热爱,更是对母校培养的反馈,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情怀与传承。学生们坦言,通过饰演前辈,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维艰,对“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有了更具体的认知,石油精神、教育家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血肉。

三、 创新攻坚:技术背后的仁爱与奉献

剧中AIGC部分是实现“跨时空对话”的关键,也是最大的技术难点。如何让马载院长形象逼真、声音感人,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需要我们攻克一系列技术壁垒。艺术学院的窦浩老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指导。那段时间,团队的师生们几乎把机房当成了家,通宵达旦、反复调试,啃面包、睡行军床成为常态。这种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与躬耕态度,深深感染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他们不仅学习了前沿的AIGC应用技术,更切身感受到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作品的极致追求。当演出时,马载院长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屏幕上,与关航老师的深情对话引发观众潸然泪下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四、 关怀与回响:舞台内外的教育家精神

这部剧的创排始终得到各级领导和众多老师的关心与支持。刘向君副校长在百忙之中关注排演进展,并给予具体指导;党委教师工作部高军部长更是多次来到彩排现场,慰问演出人员;艺术学院夏艳书记从活动初期构思便全程指导、统筹资源;艺术学院汤润达老师不舍昼夜带领学生奉献的精彩舞蹈《光亮》;团委胡华丹老师和党委学生工作部祝静思老师共同创排的第三篇章;临危受命的串场讲解人王炜老师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提供了大力协助。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演出获得了超出预期的热烈反响,人民网、四川教育发布、《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竞相报道。许多观众表示,剧目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学校创业历史的艰辛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大我情怀,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剧目的成功及相关的外宣报道,也让西南石油大学的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家精神传承以更鲜活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谢幕时刻,我心潮澎湃。这不仅是一部剧的完成,更是一次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教育家精神浸润了学生的心田,也让历史的回响叩问了当下的心灵。我仿佛看到,以马载院长为代表的前辈们,正欣慰地看着后辈们在这片他们亲手开拓的土地上继续耕耘。

文末,我想特别感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鲁珉老师,不舍昼夜地指导我们排练,与我们同吃同住,这份来自行业内对艺术和舞台的至高追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还想借此感谢另一个人——在一所中学奉献了一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外公。他和他那一代教育者,正是千千万万教育家精神的朴实承载者。在教师节那天,通过这部剧,我不仅为外公,也为所有躬耕教坛的师者,道了一声真挚的“节日快乐”。这,或许就是育人故事最美的延续。

下一条:开展节前实验教学场所例行安全检查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