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春招如火如荼,应届生们怀揣理想奔赴职场,却也在求职、创业的浪潮中遭遇重重“暗流”。
据教育部反诈中心统计,仅3月全国高校已接报毕业季相关诈骗案件超1200起,涉案金额从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诈骗分子紧盯学生求职焦虑,以“高薪承诺”“创业风口”“包过培训”等话术编织陷阱,甚至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
这份指南聚焦4类高发骗局,通过真实案例拆解诈骗套路,从案例分析、诈骗手法到技术防范,为毕业生提供一份“避坑指南”。
请谨记:梦想无价,但安全有方——你的每一步选择,都应始于清醒,终于安心。
一、典型案例分析
1、【高薪招聘陷阱】毕业生小王应聘某投资公司,被“年薪几十万”的承诺吸引入职,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其通过拉拢亲友投资非法项目,最终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判刑。
诈骗手法:以“高薪提成”为诱饵,诱导参与非法资金募集;通过虚假培训洗脑,要求发展下线扩大诈骗范围。
防范措施:核实企业资质,警惕“无门槛高薪”岗位;拒绝任何要求垫资或吸收资金的工作。
2、【虚假“共享经济”创业骗局】某公司以“共享经济创业”为名,吸引大学生投资并承诺高额回报,随后卷款跑路。参与者因推荐他人投资陷入传销模式,损失惨重。
诈骗手法:伪造热门概念(如“共享经济”“线上创业”),包装成低风险高收益项目;通过层级返利、发展下线等方式扩大诈骗规模。
防范措施:警惕“快速致富”项目,拒绝参与需发展下线的投资活动;通过工商部门查询企业合法性。
3、【虚假培训骗取中介费】毕业生小李被中介以“机场正式编制岗位”为名骗取10.8万元,后公司失联。另一学生杨某在兼职招聘中被诱签经纪合同,缴纳2200元后遭拒退款。
诈骗手法:伪造知名企业合作资质,以“包就业”为由收取高额中介费;利用合同漏洞规避法律责任,拖延或拒绝退款。
防范措施:拒绝缴纳“保证金”“中介费”等不合理费用;签订合同前咨询法律人士,核实公司经营范围。
4、【个人信息泄露精准诈骗】应届生小王在求职平台公开个人信息,诈骗分子冒充医院人员联系其家属,谎称“抢救需汇款”骗取2.5万元。
诈骗手法:通过虚假招聘获取求职者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隐私;编造紧急事件(如车祸、疾病)诱导转账。
防范措施:避免在非正规平台泄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隐私;遇“紧急情况”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二、校园反诈警示2025 招聘类反诈警示
1、求职防诈“三不”原则:
(1)不轻信“无经验高薪”“躺赚创业”等夸张承诺,核实企业官网、工商登记等信息。
(2)不泄露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警惕索要隐私的“面试流程”。
(3)不转账给个人账户或非对公账户,拒绝“内部渠道”“破格录取”话术。
2、技术防护与应急处理:
(1)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
(2)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被骗后及时报警。
上一条:急出闲置?警惕诈骗 下一条:请勿侥幸! 清醒认识酒驾的危害!
党委保卫部(人民武装部)、保卫处
地址:西南石油大学新都校区新都大道8号
电话:028-83032110
邮编: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