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教育管理 |正文

教育管理

【记者快报】西南石油大学学子重走三晋抗战路:烽火“晋”行时,跨越山河的红色追寻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8日    作者:张安迪、申晓奕、顾乐轩    编辑:徐彦馨    审核:张维    点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西南石油大学“晋善晋美,红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9日至16日深入山西革命老区,在吕梁、大同、长治、阳泉四地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文物有声:凝固烽火中的生命印记

从吕梁晋绥边区到大同平型关,从长治太行山到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中斑驳的文物与鲜活的记忆共同编织出震撼人心的抗战历史。

结合着讲解员用兴县方言演示的“铁蛋蛋,石蛋蛋,当中有个圆眼眼,……拉线留外边,鬼子来‘扫荡’,送他上西天”的地方歌谣,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展厅中央的土制地雷,再次展示出先辈们“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智慧。实践队队长张安迪感慨道,“这些土制地雷,让我看到了革命先辈最纯粹的斗争精神。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造出武器,用最朴素的智慧对抗敌人。”

图 1 土制地雷文物展示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300多件展品中,实践队员彭柯琦对烈士张文松(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生前的皮挎包印象尤为深刻。平型关战斗前夕,他将随身携带的皮挎包托付给当地儿童团团长孟德海保管。几天后,张文松在阻止日军增援的驿马岭阻击战中英勇牺牲。“最朴素的守护,往往最撼动人心。这不是普通的遗物,它是军民血肉联系的具象载体,是八路军和百姓间的双向奔赴与共同信念,更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精髓。”

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厅时,实践队久久驻足在一双磨损斑驳、浸染着血痕的草鞋前,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年仅24岁的叶成焕烈士生命的最后印记。实践队指导教师杨垸钦动容道,“正是过去无数双沾满泥土和鲜血的草鞋走出了民族独立的胜利道路;而今天,我们更应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褪色的衣帽、磨穿的草鞋、泛黄的照片……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诉说着抗战岁月的烽火记忆,实践队以物为鉴,汲取精神力量,让纪念馆成为思政课堂,让文物化作教科书,将吕梁精神、太行精神等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精神解码体悟穿越时空的力量

参观纪念馆、聆听讲解、采访调研、座谈交流、录制微党课……,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烽火岁月,用青春解码抗战精神。

在吕梁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专题采访时讲解员阐述着“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真谛,“红色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代代传承的精神火炬。”讲解员的话语点燃了青年的使命担当,实践队成员彭柯琦感慨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吕梁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牢记今天在此的铮铮誓言!”

图 2 实践队采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实践队结合沙盘重现乔沟战役,这条长约5公里的狭窄沟壑,是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八路军在此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实践队员周晓羽感动道,“当站在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才更加深刻体悟到课本上‘平型关大捷’五个字的背后的伟大意义,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血肉长城’。”


图 3 实践队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当旋律在展厅响起时,队员们不约而同低声合唱。队长张安迪感慨:“站在这里合唱,才真正懂得‘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深刻含义,这不仅是歌声,更是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与纪念馆资深讲解员暴美霞进行座谈交流,互相沟通学习红色教育创新形式、新媒体传播等经验。


图 4 实践队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战士们攀爬火车、炸毁铁轨……”“1连被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称号,邓仕钧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实践队员们架起摄像机录制微党课,在示意图前、在专题展区前,面对镜头动情讲述正太铁路破袭战、血战磨河滩的抗战细节,将对英雄的崇敬融入创作。拍摄间隙,一名游客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用生命照亮生命!”


图 5 实践队员拍摄微党课

从四川到山西,实践队跨越1200多公里,通过实景体验、史料研读、人物访谈、影视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内涵。当实践队员在各地纪念碑前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穿越时空与抗战英魂共鸣。

此次山西红色研学实践旨在深化抗战精神时代诠释,持续打造“红心向党”品牌实践活动,构建“行走+宣讲+浸润”三维育人体系,在“以讲促知、以赛促学、以践促行、以炼促能”中汲取奋进力量。据悉,实践成果将通过“线上微党课展播+线下理论宣讲”多渠道辐射全校师生,赋能红色资源创新传播,用青年行动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图/周晓羽、彭柯琦

文/张安迪、申晓奕、顾乐轩

审核/张维

供稿/西南石油大学“晋善晋美,红心向党”暑期社会实践队

上一条:【记者快报】携手共筑安全网 青春助力暖社区 下一条:【记者快报】西南石油大学“晋善晋美,红心向党”实践队赴百团大战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狮脑山上温党史,青春路上践初心

关闭

版权所有 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 联系电话:028-83037406 邮编: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