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风范凝精神,社会实践砺青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作者:张皓铭 聂帅 贾梓恒 罗煜 白韵琪 王泓烨 孙启悦 蔡奇轩 冉馨恬 帅迦睿 胥涵硕     编辑:团宣部     审核:文雪     浏览:[]

7月15日下午两点,海底小纵队小组成员在铁人纪念馆门前集合,准备走进铁人当年的峥嵘岁月。

图1:志愿者合照

推开铁人纪念馆厚重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光的长河在此刻悄然倒流,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场馆,不仅是对铁人王进喜个人事迹的纪念,更是对一种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驻足馆内,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震撼与感动,铁人精神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也为新时代的奋斗之路指明了方向。

站在王进喜的半身塑像前,凝望他那坚毅的眼神和饱经风霜的面容,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他带领着石油工人在大庆油田艰苦奋战的身影。那是一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有的只是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颗颗火热的心。为了压住井喷,王进喜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这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生命践行的承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一切的担当。在那一刻,我们深刻感受到,铁人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

图3:志愿者与王进喜雕像合影

漫步在纪念馆的展厅中,那些泛黄的照片、陈旧的工具、珍贵的手稿,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本本工作笔记,详细记录着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件件磨破的工服,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付出;一张张充满干劲的老照片,定格了石油工人们战天斗地的光辉瞬间。这些看似普通的展品,却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们让我们明白,铁人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由无数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奋斗汇聚而成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的石油工人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贫油”的论断,实现了石油自给自足,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望历史,铁人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石油开发的伟大事业中。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时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生动写照,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新时代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科技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但铁人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珍贵。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铁人精神的引领。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还是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无论是在抗击自然灾害的第一线,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铁人精神都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要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图3:志愿者参观展馆

铁人精神,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传承。王进喜曾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工作的深刻理解,更是对责任的生动诠释。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石油梦,不惜牺牲一切。这种责任与担当,正是我们当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铁人为榜样,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出铁人纪念馆,阳光洒满大地,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铁人精神,这座不朽的丰碑,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同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奋勇向前;如同一座灯塔,为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指引方向。我们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将铁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践行铁人精神,让铁人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图/张皓铭 聂帅 贾梓恒 罗煜 白韵琪 王泓烨 孙启悦 蔡奇轩 冉馨恬)

(文/帅迦睿,胥涵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