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养老院手记:在时光里悄悄长大
七月的南充,太阳把柏油路晒得软软的。我们十二个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 —— 背着简单的行李,站在三和养老服务中心门口时,谁都没想到,这七天会在心里刻下这么深的印子。
一、扫帚与时光的对话
第一天分配任务,郑志豪负责活动室的卫生。刚搬来板凳准备擦高处的窗户,就见一位爷爷拄着拐杖挪过来,眼睛盯着窗台上的绿萝,手微微抬着,像是想挪又够不着。郑志豪一步跨过去,小心地把花盆移到墙角阴凉处。爷爷站在旁边,看着他的动作,嘴角慢慢咧开,枯瘦的手在他胳膊上轻轻拍了两下。那触感有点硌人,却比任何鼓励都让人心里发暖。

郑志豪倾听老人的教诲

李默轩陪老人晒太阳、听故事
纪金伟在储藏室清理杂物时,翻出个褪色的木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张老照片。他正对着一张穿工装的合影出神,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是周奶奶端着水杯经过。她站在旁边看了会儿,指了指照片里扎麻花辫的姑娘,又指了指自己,眼里的光闪了闪。那天下午,我们找了块软布,把所有照片一张张擦干净,再按时间顺序排好。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照片上,那些黑白影像里的年轻人,突然就有了温度。

实践队员帮助整理杂物
李默轩起初总怕给老人换床单,总觉得自己笨手笨脚。有次给张爷爷铺床,注意到他枕头套边角绣着朵快磨没了的花,针脚歪歪扭扭的,却看得出来很用心。后来听护工说,那是爷爷去世的老伴亲手绣的。从此每次换床单,他都像对待易碎品似的,拆的时候轻手轻脚,晾的时候特意避开强光。他说现在看见家里的旧物件,总会下意识想:这里面藏着什么故事呢?

实践队员帮助处理沙堆
二、岁月教我的事,课本里没有
刘奶奶的床头柜上总放着本磨了角的书,书里夹着好多小纸条,是不同年代的书签 —— 有五十年代的电影票,有六十年代的粮票,还有张褪色的课程表,上面的字迹娟秀工整。奶奶指着课程表说,那是她刚当老师时写的,那时候条件差,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木板,学生们却听得格外认真。王忠正说,现在上课记笔记,总想起那张泛黄的课程表,笔握得比以前稳多了。
七天里,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细碎的感悟。老人们不说大道理,只是把一辈子的经历摊开在我们面前。那些被岁月磨亮的智慧,像散落在日子里的珍珠,我们捡起来,串成自己的成长。纪金伟在日记里写:“我们以为是来送温暖的,其实是来领受教诲的。”
三、十二颗心,悄悄长了一岁
我们组开始本来是想 “混个实践证明”,最后却跟老人们约了寒假再来。我看到护工阿姨给失能老人擦身,一遍遍地换温水,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蝴蝶,“照顾人,真的是心活”。
离别的时候,陈爷爷从口袋里摸出几颗水果糖,塞给我们,糖纸有点皱,我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糖。我们十二个站在门口,对着送别的老人们鞠躬,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又有点沉甸。

最后的糖果
回学校的路上,车厢里安安静静的。窗外的树影往后退,像老人们挥别的手。这七天,我们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是扫了地、换了床单、陪老人说了说话。可好像就在这些琐碎里,突然就长大了一点点。
或许这就是志愿的意义 —— 我们带着年轻的热忱而来,却被时光的智慧悄悄改变。那些藏在养老院的清晨与黄昏里的感动,那些老人们没说出口的温柔,会跟着我们回到课堂,回到生活里。以后不管走多远,想起三和养老服务中心的七天,想起那些缓慢的脚步、温暖的手掌,还有阳光下慢慢流淌的时光,就知道自己心里,又多了一份踏实的力量。

实践队合照
(文/唐明森 罗天伦 图/罗嘉美 郑志豪 罗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