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罗瑞卿纪念馆的那个午后,细雨初歇。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仿佛能照见人影。我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里的肃穆。这座川北民居风格的建筑群,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廉洁的永恒命题。
馆内光线柔和,时间在这里似乎变得粘稠而缓慢。迎面而来的是将军身着军装的雕像,背景雕刻着万里长城的灰白色壁面,古朴而厚重。仿佛在诉说一段厚重的历史与传承。他剑眉星目,眼神清澈而坚定,那是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年的特有神情——没有迷茫,没有彷徨,只有一往无前的决绝。站在展柜前,我的指尖不自觉地触碰冰凉的玻璃,恍惚间竟觉得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温度。将军的皮箱、钢笔、笔记本静静地躺在透明展柜里,每一道磨损的痕迹,每一条缝补的针线都在诉说着一个热血青年的故事。
第一展厅里,迎面而来一件打着补丁的灰色中山装静静沉睡着,旁边的说明牌写着:"罗瑞卿同志常穿衣物,使用多年。我的目光停留在那些细密的针脚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这个快时尚消费的时代,这件衣服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褶皱。当我站在那些泛黄的照片前,凝视罗瑞卿年轻时坚毅的眼神;当我俯身细看他曾经使用过的朴素物品,触摸复制的历史文件,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可以通过这些实物连接的生命体验。尤其令我动容的是展柜里那本1952年的工作笔记,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连页边空白处都挤满了批注。
简陋的房间,破旧的家具,掉漆的搪瓷杯,与现在某些豪华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他退还礼品的登记册,小到一包茶叶,大到贵重物品,都详细记录在案。一件件一幕幕,我不禁陷入沉思——当我们将底线当作高标准来颂扬时,是否已经模糊了是非的界限?
走出纪念馆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青石板上。回头望见大门两侧“大将高风垂史册,毕生肝胆照云天”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次参观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一次灵魂的拷问: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能否守住内心的那份清白?当利益唾手可得时,我们是否还记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古训?
廉洁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罗瑞卿同志用他的一生证明,真正的廉洁源于对信仰的忠诚,对人民的敬畏。在这座青砖灰瓦的纪念馆,罗瑞卿跨越百年时空将这颗名为廉洁的种子浇灌,长成支撑我人生道路的参天大树。
(文/王治平 翁婕妤 图/谭馨兒 周栗汀 陈卓远)

实践队员参观祠堂

实践队员观阅史料

实践队员注视将军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