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铁锹站在公路边的那一刻,七月的热浪正贴着柏油路面翻滚,空气里飘着沥青被晒化的味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义务劳动,更是在烈日炙烤下重新认识劳动价值的契机。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清理公路边沟的经历,让我对普通劳动者的付出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理解远比空调房里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劳动从来不是浪漫的事,尤其在这样的酷暑里。当我真正弯下腰,铁锹插进散发着腐臭味的淤泥时,正午的阳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刚擦过的脖子很快又黏糊糊的。每一锹淤泥都像吸饱了暑气的海绵,沉甸甸地坠着手臂,没多会儿,T恤就从后背湿到了前襟。这让我想起那些常年守在这条路上的工人——他们的夏天,恐怕每天都是这样被汗水浸透的。我们总在凉快地方谈论劳动价值,却很少掂量过,被烈日烤过的劳动究竟有多重。那些不曾被烈日灼伤过的讨论,原来都轻得像一阵风。
清理过程中,最刺目的不是阳光,是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塑料瓶在淤泥里泡得发涨,食品包装袋被晒得蜷成一团,还有半截烟头嵌在泥里,像块顽固的伤疤。这些本不该出现在排水沟里的东西,却成了工人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障碍"。一辆轿车驶过,带起的风卷来片废纸,正好落在我脚边——我突然想起自己从前随手扔垃圾的瞬间,从没想过这轻飘飘的一丢,会变成烈日下别人弯腰捡拾的负担。一个烟头,可能要让他们多弯一次被晒得发僵的腰;一个塑料袋,或许要让他们在车流里多等一个危险的间隙
劳动中的重复性,在高温里被无限放大。一锹接一锹地铲淤泥,一段接一段地扫路面,单调得像钟摆的来回。汗水滴在地上,瞬间就洇成个深色的圆点,又很快被晒干,只留下层白花花的盐渍。我开始琢磨,那些日复一日守在这条路上的人,是如何在这样的重复里保持耐心的?我们总追捧创新与变化,觉得重复是种消耗,可此刻看着渐渐露出水泥底的边沟,突然懂了:正是这些被烈日晒着的重复,撑着这条路的通畅,撑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重复从不是无意义的循环,平凡里藏着社会运转最实在的筋骨。
最让我心头发沉的,是劳动中的孤独感。公路上的车来来往往,没有人特意看一眼蹲在沟边的我们。偶尔有司机摇下车窗,目光也只是掠过干净的路面,没人注意到路边沟里还沾着泥的铁锹。养路工师傅说,他们最怕三伏天的正午,人困得直打晃,还得盯着路面有没有被晒变形。原来那些我们享受的整洁与安全,背后是无数个被忽视的、在烈日下独自坚守的时刻。这些劳动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却又像空气一样,总被轻易忘记。
这次劳动彻底改变了我对体力劳动的看法。以前觉得"辛苦"就是这类工作的全部,可当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把铁锹斜着插进淤泥,借着坡度省力地翻起时,才发现这里面全是门道——怎么避开沟底的石块,怎么处理结块的硬泥,怎么在车流间隙快速完成清扫,都是常年累月攒下的经验。连擦汗时,师傅都能精准避开被晒得发烫的铁锹柄。原来任何劳动都藏着专业的智慧,被烈日晒黑的皮肤下,跳动的是同样值得尊重的职业精神。
收工的时候,夕阳把路面染成暖黄色,刚清理过的边沟里,偶尔有晚风吹过,带着泥土被晒透的干爽气。看着畅通的排水沟,手臂的酸痛里混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在这个总盯着屏幕的时代,我们太容易在虚拟世界里飘着,忘了脚踩在大地上的实感。劳动让我重新落回地面——原来它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与世界最直接的对话。我们清理边沟的时候,其实也在清理自己心里那些想当然的傲慢。
这次"三下乡"的劳动体验,像一场烈日下的顿悟。它让我跳出学生的身份,用一双沾着泥的手触摸真实的社会。在这个视角下,那些被汗水泡过的细节,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量。或许,这就是实践教育的真谛——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在被烈日灼伤、被汗水浸透后,获得一个更贴近土地的认知维度。
回望这段经历,手臂的酸痛早就散了,但那种被烈日晒过的感悟还在。在这个总想着走捷径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被这样的劳动"烤"一烤——它让我们看清,那些被汗水浸润的付出,从来都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分量;那些在烈日下默默坚守的人,早已把尊严种进了每一寸他们守护的土地里。
(文/周花艳 李宇妍 图/周鹏 胡晨曦)

实践队清理道路垃圾

实践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