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深入荣县留守儿童基地开展入户调研,通过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走访监护人家庭,真切感受到这个群体背后隐藏的家庭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折射出小康社会建设中仍需补齐的民生短板,让我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爱需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调研过程中,荣县留守儿童基地的孩子们用沉默或怯生生的话语,勾勒出一个个令人揪心的家庭图景。父母离异是多数孩子面临的共同困境,在走访的20户家庭中,14户存在父母婚姻破裂的情况,孩子们或随祖父母生活,或由亲戚代管,长期缺乏父母双方的情感陪伴。而劳动力严重缺失则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家庭为维持生计,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三五年才能回家一次,留下年迈的祖辈承担监护责任。在一个狭小房屋,72岁的奶奶独自照顾三个孙辈,既要务农又要操持家务,面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常常力不从心,作业本上的红叉和老人无奈的叹息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特殊家庭的困境,有的孩子因父母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家庭陷入低保边缘;有的因意外事故失去双亲,由远房亲戚临时照管,生活和教育都缺乏稳定保障。这些具体而微的困境,让“留守儿童”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看见、被呵护的鲜活生命。
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覆盖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凸显了这个群体对社会关爱与制度保障的迫切需求。从成长环境来看,缺乏父母有效监护的孩子在情感支持、行为规范、学业指导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调研中发现,长期与祖辈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孩子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产生厌学情绪。从资源获取来看,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供给不足,留守儿童在成长起点上已存在差距。更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祖辈监护人多关注孩子的温饱需求,对其心理变化缺乏足够敏感,而学校的心理辅导力量又较为有限,导致部分孩子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及时疏导。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家庭自身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关爱合力。企业可以通过捐资助学、建立爱心驿站等方式提供物质支持;社会组织能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社区则可搭建邻里互助平台,为留守儿童营造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唯有构建多方参与的关爱网络,才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温度的重要标尺,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与长效机制来筑牢关爱防线。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权益保障理应纳入民生工作重点。从政策层面看,需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责任边界,建立监护缺失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基本的监护保障。在资源配置上,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通过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设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长远发展来看,要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吸引劳动力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让更多父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同时,需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和定期回访制度,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国家的帮助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要体现在制度设计的温度上,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强化法律保护力度,让留守儿童在制度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承诺。
此次荣县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既是民生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关注民生保障的精度与温度。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享有温暖的家庭陪伴、公平的成长机会、坚实的权益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唯有持续倾注关爱、完善制度、凝聚合力,才能让留守儿童的脸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让小康社会的画卷更加完整、更加温暖。
(文/胡朝伟 代炜 图/蒋沂含)

志愿者倾听家长诉求

志愿者入户调研儿童家庭情况

志愿者与孩子奶奶交流孩子学习情况

志愿者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