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桔(右)和学生在一起
每年九月,学校会迎来上万名新生,辅导员们也进入了忙碌的迎新季。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政策性强、学生关注度高,那就是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办公桌上叠起的申请材料,每一份都讲述着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那时候,我天天和政策条文、受助学生、表格数据打交道,深感责任重大。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都要走几道流程,这些流程的背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深思考:如何将国家的温暖化为滋养个体成长的阳光雨露。
我们与新生的初次“相遇”,是在招办的新生信息库。2020年暑期,当我浏览新生信息时,注意到一名来自西藏的小桑同学,她的家庭地址写着“福利院”,这样的地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开学临近,尚未入校的新生们已陆续加入了班级QQ群。我与远在西藏的小桑私聊,开启了我们的第一次对话:“同学你好,我是2020级新生辅导员,看到你的家庭地址写的是一个福利院,你是什么原因住在福利院呢?”小桑跟我讲述了她的故事。她来自西藏一个偏僻乡村,小时候父母意外双亡,由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初三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和弟弟去了福利院。后来为了照顾姐弟俩和重病的爷爷,小姨来到家里,靠打工撑起这个家。去年爷爷去世了,今年小姨又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弟弟还在上高中。屏幕这端的我看着她的文字,心里隐隐作痛,是怎样的坚强意志让她走到今天?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后续助学金评定时,她竟主动提出:“老师,我的学费是福利院出的,如果有学费都成问题的同学,我想把我的名额让出去。”我很感佩她的善良。按政策,她应该获得这份资助,国家不会让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那一年因疫情缘故,她国庆后才到校。初见时,没想到这个被生活重压过的女孩却显得很阳光,清亮的眼睛满含对大学新生活的好奇。
在学院的石榴籽计划中,我鼓励大一入学不久的她上台分享自己的求学故事,从发音、语顿到眼神交流,我逐字逐句地指导,陪她练习。从西藏的小乡村,到湖南的内高班,再到西南石油大学,在她的文字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命运不公的追问,而是对这一路给予她帮助的人、学校、社会、国家的感恩。当她克服紧张,在二百多名师生面前顺利地完成讲述时,我看到她又获得了新的成长,不禁为她鼓掌。
平时遇到她,我常有意无意地问她一句“最近怎么样呀?”从谈话中得知,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她在学业上遇到了困难。除了与她分享学习方法,我还联系了她的室友,请室友就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给她答疑解惑。为了迎难赶上,她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在室友的帮助下,她终于通过了高数这个“拦路虎”,查到成绩时,她还特意截图发给了我,看得出来她的喜悦,而那些一起学习的时光,也让她与室友成了亲密的“战友”。
根据学校“特困学生‘成长顾问’结对帮扶专项行动”,校、院两级党政领导干部担任特困学生的“成长顾问”,全方位给予特困学生思想上关心、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心理上支持、就业上帮扶。于是,学院院长郑小强老师成为了小桑的一对一帮扶顾问,“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机会跟这样的专业内前辈交流,每次与郑老师聊天后,我都获益匪浅,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启发,更让我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新的思考。”小桑说。
所谓资助,不止于解决一时的经济困难,更在于育人,点亮人性的光辉,赋予学生走向未来的能力,我想这就是“资助育人”的意义。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常常被“打碎”,又常常在“重组”,这些点滴的“意义”时刻成为支撑我们“重组”的力量。
大学四年,在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圆梦基金的支持下,小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后来,她就真的如大一分享求学路时写的那样,“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回到那个地方,回报生我养我的故土,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对我的期待。”现在,她回到了家乡,在基层岗位上努力工作,用自己挣得的第一份薪水,接过了小姨肩头的重担,成为了那个曾经风雨飘摇的家最坚实的支柱。她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家庭的支撑者、家乡的建设者,或许这就是“资助育人”最圆满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