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影像在展厅里定格,当智能油田的实时数据流在屏幕上跳动,两代石油人的精神在大庆这片热土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近日,油燃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大庆,以“探寻精神根脉、对话行业前沿”为路径,在铁人纪念馆的红色记忆与采油工艺研究院的科技浪潮中,编织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能源报国”答卷。
在历史现场,触摸精神的温度
“这双沾满泥浆的胶鞋,见证了老一辈石油人如何在零下30度的荒原上竖起井架。”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展柜前,实践队队员刘泓灿的指尖轻轻划过玻璃,仿佛能触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冰寒与炽热。不同于课本上的文字记载,馆内“艰苦创业”展区里,补丁摞补丁的工服、用罐头盒改制的油灯、刻着“宁肯少活二十年”的旧钻机模型,将“铁人精神”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细节。
在“鞠躬尽瘁”展区,一段王进喜带病主持会议的录音让现场陷入寂静。“我是工人出身,一辈子跟油田打交道,死也要死在岗位上。”沙哑的声音里,藏着老一辈对“奉献”二字最朴素的注解。实践队队长曲明阳在笔记本上写下:“他们的青春,是在荒原上种出石油;我们的青春,该在新时代的油田里种出什么?”这个问题,成为队员们接下来研学路上的“思考题”。
在创新前沿,寻找时代的答案
如果说铁人纪念馆是一部厚重的“精神史书”,那么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便是一本鲜活的“创新答卷”。在数字化测井实验室,科研人员手中的平板电脑取代了当年的纸笔记录,实时传输的井眼数据让千米地下的油藏状态一目了然;储层改造模拟平台上,3D动画演示着从“笼统开采”到“精准注水”的技术跃迁,曾经需要千人会战的钻井流程,如今可通过智能系统远程调控。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分层采油技术,单井产量比十年前提升了37%。”面对同学们的好奇,研究院工程师指着实验装置娓娓道来。当听到“三次采油技术让大庆油田采收率突破50%,相当于多采出3个大型油田”时,实践队队员高溪悦难掩激动:“课本里的公式和图表,原来能变成这么强大的生产力!”
在“能源未来”展厅,一场关于“石油+新能源”的头脑风暴正在上演。“页岩油开采如何降低碳排放?”“光伏电站与油田生产能否协同?”同学们的提问里,既有对专业知识的探索,更有对行业未来的思考。这种思考,恰是“铁人精神”在新时代的延伸——从“拼命拿下大油田”到“智慧守护能源安全”,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一代代青年“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信念。
从感悟到行动,让青春扎根大地
“铁人那代人,用青春换来了国家‘贫油国’帽子的摘除;我们这代青年,要用专业能力守护能源安全。”实践队的总结会上,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共识。当夕阳为大庆油田的井架镀上金边,队员们的身影与抽油机的剪影交叠在一起——那是一场无声的接力,是“铁人精神”在新时代青春里的延续,更是一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书写担当的生动注脚。它是一次精神的“充电”,让“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种子在青春心底发芽;更是一次行动的“动员”,让新时代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找准了“能源报国”的坐标——以铁人精神为灯,以专业本领为笔,在国家能源事业的版图上,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注脚。

实践队合影

在馆内聆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