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乡镇集市、学校门口和村民院落里,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正用当地方言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一场场接地气的环保宣讲,让绿色理念慢慢融入乡村日常。
宣讲从“设点驻守”开始。实践队在人流密集的乡镇集市、学校门口轮流设置了固定宣传点,支起展板、挂上横幅,循环播放自制的环保小视频。视频里没有复杂理论,全是村民熟悉的场景:“菜叶果皮扔进绿色桶,能变成肥料”“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得放进红色专用箱”“农药瓶不能随便丢,会污染土地”。虽然人流匆匆,但主动停留者寥寥。后来赠送环保袋后才陆陆续续有人驻足停留,人多起来后,队员就将准备好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合环保宣传单进行分发,手册上印着彩色图示,标注着农村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同时进行环保知识宣讲。
“走村入户”是宣讲的重要方式。队员们分成小组,提着资料袋走进村民家,结合院子里的垃圾桶、田埂上的废弃物现场教学。“王大爷,您家这个装过农药的瓶子,得单独收起来另外回收。”“李婶,玉米秸秆别烧了,粉碎还田既能肥地,又不会污染空气。”遇到村民提出的疑问,队员们认真记录,当场解答不了的,就查阅资料和咨询专业人员后再进行回答。村民们从一开始的“听不懂”,到后来主动问“这个垃圾该咋分”,态度的转变让队员们很受鼓舞。
为让宣讲更有实效,实践队还邀请镇环卫站工作人员现场示范。在社区小广场上,工作人员拿着不同种类的垃圾,演示如何正确投放,并讲解“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试点做法——村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可积累积分,积分能换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
十余天的宣讲,队员们发放手册200余份,覆盖村民300余人次。从“不知道怎么分”到“试着自己分”,从“觉得麻烦”到“慢慢成习惯”,村民们的变化看得见。队员王同学说:“听到大爷大妈说‘现在扔垃圾心里有数了’,就觉得我们的宣讲没白做。”这场不搞形式、只求实效的宣讲,就像播撒种子,让环保意识在乡村慢慢生根发芽。

实践队队员合照
图:李佳钰
文: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