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色基因传承团|石工院师韵表演团于研讨室深耕史料,筑牢石油精神根基

供稿:梁崇震        编辑:谢诗雪        审核:张陈月        日期:2025年08月09日        浏览: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这句话里藏着多少力量?”6 月26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师韵表演团” 的暑期社会实践从一场特殊的 “文本研读会” 开始。为了让舞蹈更好地传递石油精神,队员们扎进史料堆里,从校史文献、石油人回忆录中打捞细节,为后续的艺术表达筑牢精神根基。

研读会上,队员们人手一份《西南石油大学校史简编》和老石油人访谈录。2023级石油工程专业的蔡金科率先分享:“我读到 1960 年学校师生支援大庆会战的故事,他们在零下 30 度的野外,用冻僵的手记录钻井数据,这种‘求实’精神,是不是可以用舞蹈里‘冻得发僵却不肯停手’的动作来表现?” 他的话引发热议,有人补充:“还有 1986 年发现川东气田时,工程师们连续 72 小时守在井场,那种‘坚守’该用怎样的队形体现?”

为了让文本细节落地,队员们分小组整理素材:一组摘录 “勘探场景”,从 “用脚步丈量荒漠”“在油灯下分析数据” 等描述中提炼动作灵感;二组聚焦 “情感爆发点”,标记出 “发现油气时的呐喊”“功成时的热泪” 等瞬间,计划用表情与肢体的张力来呈现。“以前觉得‘无私奉献’很抽象,读了老院长‘把家安在井场旁’的故事,才懂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队员周辉在笔记里写道。

除了史料,队员们还对照专业课本找共鸣。《油气地质与勘探》中 “圈闭构造” 的描述,让他们想到用队形的 “围合与突破” 表现油气藏的形成;《钻井工程》里 “钻头磨损” 的技术细节,启发了 “动作从有力到疲惫再到迸发” 的设计逻辑。“文本里的每个字都在帮我们‘找感觉’,” 表演团长说,“只有先读懂石油人的故事,才能懂他们的精神。”

这场深耕文本的实践,让舞蹈不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而是有了历史的厚度与情感的温度。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会上所说:“文字是精神的密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密码翻译成让青春共鸣的舞姿。”

 

团队合照

团队在研讨室交流

作者/梁崇震

图片/梁崇震

上一条:红色基因传承团 | 石工院师韵表演团借短视频纪录片传递石油精神 下一条:红色基因传承团|石工院师韵表演团于艺术大楼舞蹈室开展社会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