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院教师肖东升教授就人类动力学遥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作者:张月      编辑:罗明      审核:万旭升      点击:[]


近日,我院教师肖东升教授就人类动力学遥感研究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该报道被科技网、搜狐网、中国测绘学会等多家媒体和机构纷纷转载。这一概念源于2004年以地震压埋人员为对象的研究,历经二十余载为了人,研究人的持续探索,由肖教授在2020年正式提出,2022年见刊于《灾害学》。其核心定义是:在法律与道德框架下,借助遥感传感器或非接触感知手段,融合人类动力学思想,实现对人的直接或间接感知,从而研究人的位置、轨迹、数量、属性及时空活动规律的交叉学科。这一新范式突破了传统遥感技术长期以来对地观测的局限,实现了向对人观测的根本转变。它不仅标志着技术层面的革新,更体现了研究理念从感知地理解人的跨越。

不过,人类动力学遥感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个体与群体行为对立统一关系的建模、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精准感知与隐私伦理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突破时空分辨率限制、深化多模态数据解译、完善人工智能可解释性,并建立严格的数据伦理规范。肖教授表示,人类动力学遥感始终秉承为了人,感知人,研究人,服务人的宗旨,其发展不仅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更是一个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变得可测量、可操作、可实现的重要工具。这一理论的提出与应用,正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科学治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合作平台。




 


上一条:我院完成团体标准《城镇燃气输配管道安全隐患判定指南》初稿 下一条:我院召开2026年度国家基金申报动员与经验分享交流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