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触摸城市更新脉搏:西南石油大学学子在成都探寻“焕新”的多重密码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作者:孟凡琛、黄馨莹、李雨倩      编辑:易茹      审核:况晏      点击:[]

  从工业锈带到文创秀场,从“城中村”到“幸福环”,从“泥巴路”到“邻里情”……城市更新的答案,藏在每一条被改造的街道和每一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里。2025年7月,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蓉城焕新研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就“城市更新”主题,兵分多路,深入成都东郊记忆、正因村、土城村等多个城市更新的典型样本,以青春的脚步丈量“蓉城”蝶变的肌理,探寻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新生密码”。

  第一站:东郊记忆——工业筋骨上的“文艺新生”

  在成都东郊记忆园区,昔日轰鸣的工厂如今已是潮流艺术的聚集地。实践队队员们穿梭在斑驳的红砖厂房与现代文创空间之间,触摸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小心翼翼的传承。”队员们在观察加固后的大烟囱时感慨。从墙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到被改造为景观的老式冲床,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修旧如旧”的故事。

  “工业筋骨托举当代艺术,这种融合太动人了!”队员们看到,老车间变身先锋剧场,钢架穹顶下回荡着音乐剧的旋律。一位在此工作了半辈子的老工人看着这一切,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厂房还能这样‘活’下来,成了年轻人喜欢的地方。”这种历史与现代的“新旧对话”,正是东郊记忆在工业遗产活化上交出的精彩答卷。

  第二站:正因村——“城中村”蝶变的民生温度

  与东郊记忆的文艺范不同,正因村的更新则更贴近柴米油盐的民生。这里曾是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丛生的“城中村痛点”。“以前村里电线像蜘蛛网似的,下雨天我们都提心吊胆。”一家民宿的店员指着如今整齐的墙面说,“现在线路入地,环境好了,回头客都多了不少。”

  最大的改变来自地铁3号线的通车。“从村口到地铁站就五分钟,现在周末客流量比以前翻了一番!”小吃店的闫老板喜上眉梢。交通的便利不仅带来了商机,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从痛点到“城市会客厅”,正因村不是被“改造”,而是被“唤醒”了,它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成为了城市故事的温暖书写者。

  第三站:土城村——重塑“人情味儿”的邻里和鸣

  当村落换上现代化新颜,如何留住乡愁、重塑温情?在新都区土城村,实践队找到了答案。这里的居民早已住进白墙黛瓦的新房,但队员们更关心的是新环境下的“软实力”建设。“搬进新房子是高兴,但我们最怕邻里之间不走动了,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村民刘姐道出了关键。为此,村里通过举办“百家宴”、建立棋牌室和舞蹈队,把大家重新聚拢起来,那股人情味儿不仅没丢,反而更浓了!

  “以前这都是泥巴路,出门一脚泥。”正在广场上带孙子玩的张大爷指着脚下的柏油路说,“现在跟城里一样,心里都觉得亮堂。”从“塑形”到“铸魂”,土城村的经验证明,一个有温度、有记忆的社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为期一周的调研,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成功的城市更新没有固定公式,它既需要保留历史文脉的智慧,也需要改善民生设施的温度,更需要重塑社区精神的耐心。这堂生动的国情课让他们坚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解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密码”。而他们,正用脚步和思考,为这张蓝图贡献着青春的力量。


实践队出征合影

采访东郊记忆游客

采访正因村员工

采访土城村书记

实践队员与土城村干部合影


上一条:土测院(南充)举办2025级新生家长交流会 下一条:筑牢安全意识,规划精彩研途——2025年秋季学期研究生主题班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