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新都区人大代表队伍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代表——他既是实验室里潜心钻研的科学家,又是社区里倾听民声的贴心人;他既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中国科研力量,又能俯下身子为社区居民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他就是西南石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常委陈鑫。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陈鑫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科研创新与民生服务两个领域交出了亮眼答卷。
科研报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走进陈鑫的实验室,各种精密仪器运转不停,墙上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数据记录着这位科学家日复一日的探索。作为氢能与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专家,陈鑫带领团队采用先进的分子模拟技术,从分子、原子层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作用机制,摆脱了传统“碰运气”式的研究局限。
“我们开发的钌基电解水制氢催化剂,活性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谈起自己的专业领域,陈鑫眼中闪烁着光芒。更让他自豪的是,这些科研成果没有停留在论文上,而是真正走向了产业应用。目前,他团队研发的产业化制备技术已在相关企业产线上推广应用,而油气井地面集输系统用缓蚀剂、安全高效钻井液等油田工作液研究成果,更是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伊拉克米桑油田等现场得到成功验证。
科研路上,陈鑫硕果累累: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四川省自然科学奖。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50余人次获得各类重要奖学金,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科研成果如果不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陈鑫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理念,使他在专注科研的同时,始终关注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撰写的关于“科技创新”“氢能产业”等领域的调研报告,多次获得省领导批示,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民代言:走进社区街巷听民声
脱下白大褂,戴上代表证,陈鑫的“战场”从实验室转移到了社区街巷。作为人大代表,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为民代言的神圣使命。
2024年5月的一次常规走访,让陈鑫深刻体会到了“民生无小事”的含义。在西南石油大学社区,多位居民向他反映:“陈代表,咱们社区电瓶车充电太难了,经常要排队等好久”“加装电梯如何收费”“老人孩子活动的公共场地太少了……”听着居民们掏心窝子的话,陈鑫一一认真记录并向相关部门反映。令他欣慰的是,不久后,社区就新增了4个车棚和128个电动车充电桩,加装电梯的收费标准也进行了规范公示。
“看到居民们满意的笑容,我觉得这就是当代表最大的成就感。”陈鑫感慨道。这件事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履职理念。
三年来,陈鑫共走访接待社区群众200余人次,联系本地6家企业,围绕校园食品安全、节水型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等民生关切,提出了8条务实建议。《关于推广中水回用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关于为我区中、小学校食堂配置食品安全检测仪的建议》等,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落实。
“代表履职不能走过场,必须真正解决问题。”这是陈鑫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解决社区居民的“小烦恼”与攻克科研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同样重要,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双向奔赴: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来自高校科技界的人大代表,陈鑫特别注重将专业优势与履职尽责有机结合。他提出的《关于成立新都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建议》,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生动体现。
“我们有很多好的科研成果,企业也有很多实际需求,但中间常常缺少有效的对接平台。”基于长期观察,陈鑫建议搭建专门的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一建议得到了新都区的高度重视,相关工作方案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陈鑫看来,人大代表的身份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以前主要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现在必须学会从全区发展大局出发来思考问题。”这种视角的转变,也反哺了他的科研工作,使研究方向更加贴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尽管头顶诸多光环,陈鑫最珍视的仍是“人大代表”这一身份。“科学家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双倍的责任。”他表示,将继续在科研创新和服务民生两条战线上同步发力。
展望未来:践行承诺再出发
谈及下一步履职计划,陈鑫早已胸有成竹。他打算重点聚焦氢能与绿色低碳技术领域,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基层联系,围绕社区治理、民生设施等痛点问题,提出更具实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自身学习,以更高站位服务地方发展大局。
从实验室到社区,从科研成果到民生实事,陈鑫用科学家的严谨和人大代表的情怀,诠释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担当与风采。“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庄严承诺。”陈鑫表示,将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努力为新都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