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生事务    >   学生工作    >   正文

“姜城石刻,对话文化瑰宝”|石大“政”能量实践队参观芦山石刻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5-07-05      作者:张芷涵 马一帆 李玉婷 刘语桐     编辑:​周嘉 张在湘     审核:于百江     浏览:[]


芦山在汉晋南北朝时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汉代石刻文物,是我国汉代石刻现存最多的县城。西南石油大学“政”能量实践队于2025年7月5日来到芦山石刻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精彩的石刻魅力之旅。

芦山石刻博物馆大门

跟随讲解员推开富有历史厚重气息的砖红色大门,穿过“汉魂”照壁,映入眼帘的是碧玺石刻与樊敏阙。碧玺形似乌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牙齿,力气大,能驮碑立功。它在汉代常用于碑座,象征负重与功德。樊敏阙原为双阙结构,现仅存左阙。其形制包括基座、斗拱、檐、顶等部分,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汉代独有的建筑风格。关于樊敏阙上的雕刻细节,第一层南面刻有口衔蛇的饕餮,北面刻有口衔鱼的形象;第二层刻有手持大锤的普浪莎锤形;最上层则讲述的是云南哀牢族起源的神话故事。先民卓越的想象力造就的隽永传说,给樊敏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无不心驰神往。



小亭子与樊敏碑

沿青石台阶而上,有一座小亭子,亭下便是樊敏碑。樊敏碑上有圆形穿孔,这是汉碑的显著特征。樊敏碑建于公元205年,现保存较为完整。樊敏碑字体俊美,上部为小篆,下部为汉代八分隶书,体现了从篆向隶过渡的典型书风。碑文共558字,22行,记载了樊敏的生平:生于公元119年,卒于203年,享年84岁,曾任永昌郡长史、巴郡太守等职,晚年乞骸骨归隐乡里,深受尊敬。

过樊敏碑,沿青石板路而行,就到达汉代石刻陈列展馆。展馆陈列汉石刻门类众多,包括但不限于汉砖、汉石兽。汉代石刻较为粗犷,跟明清精雕细琢的风格相比,汉石刻更重写意,即把握物的神韵。据讲解员说,展馆内部分石刻原物在雅安博物馆馆藏,此地所展为复制品,虽然汉石刻整体造型简单,但复制品永远复制不出原版那般游刃有余、精神焕发的神态。

红军长征石刻标语陈列馆

石刻之旅的最后一站为红军长征石刻标语陈列馆。展厅内展陈实物主要包括1935年6月及11月至1936年2月,红军长征途经芦山时,留下的石刻标语原件以及复制现存于野外石刻的标语。石刻标语刻在原本就有碑文的石碑上,体现革命者们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可贵精神。

西南石油大学“政”能量实践队合照

一件件历经沧桑的石刻造像,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讲解员生动而准确的讲解,让“政”能量实践队的成员们系统了解了芦山石刻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石刻是冰冷的,但历史是鲜活的,文化传承是有温度的,实践队成员深入文化基层,正是践行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本次实践将在成员们心中埋下继承和发扬文化的种子,它们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发芽成长,为实际行动助力。

上一条:青年学子“三下乡”:养老院里的温暖实践 下一条:律动羌乡,青春梦扬 --法治蒲公英实践队赴绵阳北川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