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学院院旗 学院精神 学院院训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于2020年正式更名,2022年7月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入。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93人,教授32人(博导11人)、副教授36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46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2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3人,德国洪堡学者2人、日本JSPS邀请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特聘专家17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含培育)获得者5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2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个、四川省天府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创新研究团队2个;拥有四川省页岩气高效开采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及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碳基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重点研究室、“油气田材料”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及技术研究中心、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和先进固井材料研究中心;为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四川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本学科ESI排名进入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及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化学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含“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化学工程”、“能源材料与工程”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招收国际留学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特色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储能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焊接技术与工程”8个本科专业。建有“能源材料四川省教学示范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级示范中心(培育)”,实验中心总面积6000余平米。《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近3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项,企业合作项目145项,科研总经费7000余万元。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acromolecules、Corrosion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90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1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8项,实现成果转化60余项,在普光气田、华北油田、大庆油田等企业得到应用。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5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00余名。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协会合作建立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合作建立了“见习热处理工程师”培训基地。近3年来,学生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发表各类科研论文350余篇,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大赛中获奖280余项。学院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获得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与美国、瑞士、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高等院校和能源材料研究机构,在科技合作、学术交流、项目研发以及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版权所有 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 联系电话:028-83037406 邮编: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