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全国科技活动周】周守为院士谈“碳达峰碳中和”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6日       供稿:       编辑:gz201806       审核:       点击:[]

5月25日上午,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图书馆学术厅举行院士论坛,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应邀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学术报告。校长赵金洲、副校长张烈辉及各学院师生代表500余人聆听了报告,张烈辉主持报告会。

报告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科学家精神,周守为院士首先指出,科学是人类基于好奇心求知欲,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和新知识的发现;技术是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和手段;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强调市场开发、市场监管和创新环境。科学是发现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技术是发明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东西,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是用新的方式方法驱动发展而不是标新立异。

在谈到科学家精神时,周守为指出,科学精神是尊重真理和规律的精神,科学家精神则是为真理和信仰献身的精神,是探索未知和奉献新知的精神。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地质学家李四光、世界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和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郎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都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典范。

报告第二部分,周守为就如何发挥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创新精神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说,世界正在从油气为主向非化石能源转型,中国正处于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协调互补、此消彼长逐步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核心是低碳。

关于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周守为作了解释。“碳达峰”是指人类在使用以化石燃料为主的时期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周院士指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是节能提效,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电网稳定性;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发展多样制氢技术;植树造林,提高碳汇;封存二氧化碳;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及产业。他认为,节能提效是实现碳减排的最现实可行的路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源利用效率达到2019年世界平均水平(0.35吨标煤/万元GDP),可节约13.9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8.6%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技术是我国节能工作的主要抓手,这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周院士表示,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化石能源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能源安全上起着兜底的作用,其攻关方向为利用洁净化;油气仍然是我国主体能源之一,主攻方向为开发低碳化;可再生能源需要发展规模化;能源网络(油气管网、电网)主攻方向为数字化、智能化。我们作为化石能源生产者,应在化石能源的能量和物质同时高效利用上下功夫,提高化石能源的总体利用效率;鼓励化石能源企业碳中和自立。

周院士说,2060年目标的实现不是化石能源的终结,而是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起点,是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国内能源多元发展,并实现碳中和。

最后,周院士对报告的第二个内容进行了概括,指出,在现实我国“碳中和”愿景过程中,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是第一位的,节能提效是最基本的要求,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必然方向,节能技术、储能技术须有突破。“用多种措施实现2060年碳中和是能够实现的”,“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必将带来消费和市场的巨变,必有一些行业、企业成为未来市场的弄潮儿。”

张烈辉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周院士的报告非常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科普性,内容丰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能否抓住机遇,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怎么样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做好规划、布好局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共同为建设维护人类美好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场报告是我校举办的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的一部分。

上一条:【全国科技活动周】校长赵金洲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举办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