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对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教高 [1998]2号文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在全面总结应用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努力吸取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及时将其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2、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3、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要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要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相同二级门类的各专业要构建专业大类基础平台。其次,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第三,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径,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4、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统一性主要指学校人才培养要反映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改变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状况;采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专业选择权等措施,改变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千人一面”的状况,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并促使其达到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要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基本要求
1、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抵近人才市场,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原则,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部分优秀学生培养成应用研究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基本的规格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热爱科学,养成严谨治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善于团结协作;了解基本国情,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和竞争意识。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3、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一课”教学计划和“二课”素质拓展计划。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五个模块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模块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含邓小平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既要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的课程,也要包括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进行培养,但不能将专业方向办成专业。
素质拓展计划由“素质拓展大纲”和“素质拓展实施方案”组成,突出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并按大学四年分阶段确定素质拓展目标和拓展内容。
4、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学生在校期间各学期的周学时数应做到均衡分布,应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
三、组织实施
1、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及时研究和部署工作。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讨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动力。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制订明确的制定(修订)工作程序,组织制订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一经制定(修订)完成,应保持相对稳定。
2、人才培养方案由“一课教育”和“二课教育”两部分组成,“一课教育”以实施教学计划为主,“二课教育”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为主。教学计划的制定(修订)与实施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素质拓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
四、本原则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团委负责解释。
更新时间:2004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