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事关人民福祉,更涉国家能源安全,是经济发展须臾离不开的主要能源。我校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青年教师卢聪10余年来致力于石油天然气储层增产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创新成果在500余口油气井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大学教师对国家的担当和所具备的探索与奉献精神。
生产需要就是研究方向
2009年7月,渤海湾一井场,十几台高压泵以几百个大气压的压力向井下灌注携带着支撑剂的压裂液,把深层的岩石憋出若干条裂缝,让支撑剂撑起裂缝,使油气流出来。谁知压裂施工一结束,压力下降,支撑剂便随压裂液回流到井筒,裂缝闭合,压裂失败。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当时,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卢聪就在那个井场。读研期间就跟着导师郭建春教授做项目的卢聪,这一次定下了自己的科研方向:裂缝的高效流动。这一年他26岁。
中国油气资源条件不算优越,经过几十年开采,探明储量逐步转向以低渗致密油气藏为主,“科普”地说,就是油气开发的地下环境越来越差,油气很难从地层流入到井筒,有效开发难度大。水力压裂是开发低渗致密油气藏的必备技术,它通过地面高压泵,向井底泵注压裂液,压裂储层,产生裂缝;再输送支撑剂,将裂缝撑住、固形,从而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裂缝汇聚到井筒,提高单井产量。
10余年来,卢聪专注于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与导流能力保持研究,相关成果被业内评价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油气田开发中大显身手。
创新来自辩证思维
裂缝位于地下几千米,卢聪如何研究它呢?
让我们回到2009年的那个案例。那是卢聪所在团队承担的胜利油田横向项目,同时也是学校承担的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一个配套项目。通过地质分析,发现该储层压裂裂缝形态复杂,已有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想点别的办法。
卢聪是个静得下心来的人,常常一坐便是一整天。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假设、质疑、推翻,山重水复,柳岸花明。辩证思维太伟大了,他豁然开朗:既然裂缝形态复杂,那就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由横向转向纵向,通过输送不同密度的支撑剂,纵向上铺置整个裂缝。根据这个思路,团队定制了不同密度的支撑剂(陶粒),实验室研究可行。2010年7月在渤海湾试验,随后又在胜利油田试验,均获成功。胜利油田那口井压裂后初期每天产油35吨,有效自喷两年多,单井累产原油已达3万多吨。随后该技术被成功推广到胜利油田几十口井。
卢聪指导学生做实验
该成果作为支撑剂高效铺置的核心技术,成为2016年我校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压裂酸化高效改造技术及应用”的四个发明点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马永生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低渗储层通常还需要分层压裂,如何分层也是一个难题。卢聪和团队一道,通过机理分析、实验研究和现场实践与完善,提出了“一种低渗储层分层压裂级数优化方法”,2020年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四川省专利一等奖。
为了给压裂技术建构理论支撑,卢聪提出了支撑剂嵌入深度和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创新设计了两类裂缝的造缝装置、测试方法和专用测试系统,并牵头起草制定了行业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任组长的鉴定委员会的评价是,“支撑剂嵌入深度测量方法与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休斯敦大学Mohamed Soliman教授的评价是,“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测试装置和方法推动了非常规油气压裂的基础研究,……建立的导流能力预测模型得到有效验证”。
卢聪在压裂施工现场
奉献意味着付出
科研成果只有服务于生产才能创造价值。这些年,卢聪直接设计并现场指导的压裂酸化技术服务达200余井次,成果在环渤海湾、四川等大型油气盆地500余口油气井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卢聪经常去现场。自2011年留校至今,行程超过50万公里。2020年4月,在胜利油田鲁明油气公司一待就是20天,公司首席专家蒋宝云开玩笑说:“今年我们公司必须给卢教授评一个优秀员工。”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他的付出。
卢聪的研究不仅仅限于储层增产改造,目前他正牵头探索一项高校与油田之间的科研项目风险承包合作新机制研究,并已在胜利油田初步应用,效果不错。这是需要付出的。
在石油工程国际班创新课堂形式,开展模拟国际会议讨论式教学活动
教授不上课就不是教师,不给本科生上课就不是好教师。他担任《采油工程(英文)》课程建设负责人,这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全英文课程。他大胆实践,增加“案例式+讨论式”学时,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他自己的研究内容设置为案例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本科生接触到研究生才能学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课后文献调研、全英文课堂演讲演示、教师点评、课后再总结的开放互动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模式下带领学生创新课堂实验教学内容,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这是需要付出的。
卢聪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带研究生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的研究生马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连续3年获得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马莅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人生关键阶段遇到卢老师是幸运的。”他的付出学生非常清楚。
这些还不是卢聪工作的全部。他是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这个党支部是学校命名的师生融合共建党支部。支部采取“党建+育人+科研”模式,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非党员同学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其在思想及科研方面的提升。他的目标是通过师生融合共建党支部,为建设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研究生导师团队趟出一条路子。这是需要付出的。
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党支部合影
为支持他的事业,妻子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和抚养孩子责任。2015年12月的一天,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卢聪下午刚下班,接到妻子的国际电话(在中国是深夜),说儿子发高烧,上吐下泻。当时妻子正怀着二胎。卢聪心疼不已但却什么也做不了,最后是在学校读研的堂弟陪堂嫂去的医院。卢聪说:“对妻子最感愧疚。”
2020年卢聪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裂缝长效支撑机制”,这是一个新课题,为期三年,那将是卢聪对“裂缝高效流动”研究成果的深化和集成。
探索、奉献,卢聪一直在路上。我们很多教师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