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一网通办
  • 办公网
  • 电子邮箱
  • 领导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团学风采 >> 正文

青春实践|青春志愿铭史馆,抗震精神润心田——我院学子 赴都江堰市抗震救灾纪念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6日    作者:于子茹     编辑:朱杨     审核:何姗     点击:[]

6月25日,我院学子赴5·12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开展以“缅怀历史,传承精神”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由西南石油大学2024级艺术学院“筑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0名成员组成,活动持续10天,围绕博物馆讲解、资料整理、观众引导、文化调研等展开。团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与饱满的热情,全程参与馆内外多项志愿任务,在实践中增强了历史认知、社会责任与团队协作能力。

以史为镜知来路,砥砺前行担使命。实践初期,队员们接受了馆方系统的培训,了解地震发生背景、救灾过程、恢复重建情况及抗震精神内涵。随后,成员们分组承担不同岗位任务,如讲解引导、资料管理、展区巡视、游客问询等。通过每日值岗轮班、岗位互助协作,确保博物馆志愿服务规范高效运行。不少成员在讲解服务中,逐渐建立起对抗震英雄的敬意,也体悟到讲解工作背后的传播责任。馆方工作人员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团队成员在都江堰抗震救灾纪念馆内开展定点志愿服务,协助游客讲解馆内展览,重点介绍了抗震救灾的时间线、英勇人物事迹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队员们通过分组轮班的方式,每日保持讲解接力,确保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参观中有所感悟。部分成员还参与了秩序维护、展区巡视、问询解答等志愿事务,在细节中体现担当,在岗位中淬炼本领。此外,实践团队还积极配合馆方工作,协助整理展品资料、清洁展区环境,使整个志愿过程既有深度也有温度。每一位成员都在服务中认识到,纪念馆不仅是记录历史的空间,更是传承精神的阵地。

以行促知忆英魂,与民同心守记忆。除日常讲解任务外,队员们还深入了解陈列馆周边环境,包括灾后重建社区、志愿服务站点、纪念广场等,开展实地观察与采访。通过与当地居民、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交流,成员们撰写了多份关于地震纪念文化传播与精神传承的调研报告,逐步理解了灾难记忆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走访过程中,部分队员还主动协助社区开展防灾減减灾知识宣传,与小朋友们互动教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安全知识。志愿服务不仅是一次服务过程,更是一次深入社会、深入人心的学习旅程。

以行促学访社区,知行合一强本领。除日常馆内志愿服务外,团队还走访了都江堰地震遗址、地震文化广场、灾后重建社区等地,并与当地志愿者进行交流座谈,收集第一手资料,撰写专题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记录,大家进一步理解了纪念馆作为历史载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也感受到基层民众对“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共鸣。此外,团队还围绕“抗震文化传播”策划制作了图文展板,用实际成果助力馆方宣传。

以志愿之名赴行,以青春之力致敬。十天的服务虽短,却深深印刻在每一位成员的记忆中。每一次讲解背后的反复练习、每一项资料归档的细致严谨、每一次与观众交流的真诚温暖,都构筑起这段别样的暑期经历。在总结分享会上,队员代表表示:“这是一次直面历史与心灵的旅程。我们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更走进了人民的记忆,也重新定义了什么是青年应有的担当。”团队成员将继续把这份精神带回校园、带入社会,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留下青春印记。

以心传志践初心,青春之我勇担当。作为一次集纪念性、教育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实践,“筑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十天的志愿服务中,不仅提升了对地震历史的理解,也锤炼了沟通、讲解与协作能力。许多队员表示,参与本次活动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责任的唤醒。在总结座谈中,队员代表表示:“这是一次走近历史、触摸信仰的过程。我们愿用行动传承这份沉甸甸的记忆,让历史与青年相遇,在讲述中延续精神,在服务中照亮未来。”此次志愿服务不仅强化了成员们的专业素养,也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服务人民的信心与热情,为今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条:青春实践|我院学子赴邛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条:关于做好艺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精品活动项目2025年春季学期结项、秋季学期立项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