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7月4日,西南石油大学“唐昌匠造·非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乡村十八坊”,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开展实地调研。

图 1 实践队在“乡村十八坊”合影
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晒场,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并详细记录了郫县豆瓣制作中“翻、晒、露”三大核心工艺。他们目睹了匠人们如何将精选的辣椒与蚕豆,在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精准的盐分控制下,经过时间的沉淀与交融。现场指导老师向队员们强调:“每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都是郫县豆瓣三百年独特风味与技艺传承的根基所在。”
通过深入访谈、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实践队聚焦郫县豆瓣这一地方支柱产业和文化名片的长久生命力,在活动后总结提炼出其历久弥新的三大关键要素:严格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奠定了其独特品质与地域根源;现代化的产业链构建确保了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竞争力;深厚的品牌文化积淀与持续创新则赋予其超越调味品本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连接。


图 2 豆瓣晾晒场地
据悉,作为郫都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闪亮的文化名片,郫县豆瓣产品已远销全球各地。西南石油大学组织的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和分析“活态”非遗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非遗赋能乡村提供青年智慧和实践案例。
图/蒋红梅
文/蒋红梅
审核/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