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教育管理 |正文

教育管理

【记者快报】32道工序里的非遗坚守——“唐昌匠造·非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郫都探秘唐昌布鞋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作者:柳懿豪    编辑:徐彦馨    审核:张维    点击:[]

7月5日,西南石油大学“唐昌匠造·非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郫都区唐昌乡村十八坊布鞋坊,以“观察工艺+对话匠人”为路径,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昌布鞋的传承密码,在非遗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

图 1 实践队员在布鞋坊合影留念

非遗溯源:32道工序里的匠心传承

踏入古色古香的布鞋坊,实践队员们即刻被 32道大工艺、100余道小工序 的纯手工制鞋场景吸引。他们俯下身,近距离观察天然材料如何贯穿制鞋全程——从布料选裁的纹理讲究,到针线缝合的力度把控,再到鞋型定型的火候拿捏,每一步都藏着老匠人的智慧。

“原来一双布鞋要经过这么多精细步骤!”队员们惊叹,手中的记录册记满工艺细节,试图解码非遗技艺的“匠心基因”,更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可能。

图 2 实践队员了解布鞋制作过程

匠人对话:坚守中的非遗温度

观摩后,队员们围坐在非遗传承人赖淑芳身旁,聆听她的“非遗人生”:12岁随父学艺,摸透制鞋“十八般兵器”;22岁入职郫县制鞋厂,凭精湛技艺拿下“市优秀产品”荣誉;数十年守着作坊,把老工匠的独门经验融入每双鞋,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延续生命力。

“现在年轻人愿意学吗?”面对疑问,赖淑芳笑着说:“只要有人感兴趣,我就愿意教。”她的坚守,让队员们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更理解“守护”与“创新”并行的传承逻辑。

青春赋能:非遗传承的青年视角

活动尾声,实践队员感受到,唐昌布鞋依托“乡村十八坊”平台,既为唐昌镇注入文化活力、留存乡土记忆,也成为非遗 “活态传承” 的生动样本。

对实践队而言,此次调研不仅是“记录非遗”,更是 “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对话,对于乡村,青年视角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思考,探索“非遗+文旅”“非遗+研学”的可能性,对于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专注力,在访谈中锻炼沟通力,更在心底埋下“传承非遗、赋能乡村”的种子。

“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成为传承的桥梁!”队员的感慨,道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担当。

图/杨媚羽、唐浩岚

文/柳懿豪

审稿/张维

上一条:【记者快报】“唐昌匠造·非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郫都区火花村探寻乡村蜕变路 下一条:【记者快报】植物拓印巧手绘童帽,文昌宫孩童变身“小艺术家”

关闭

版权所有 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 联系电话:028-83037406 邮编: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