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发展始终依托西南石油大学“矿物与岩石”国家级教学团队、“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中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中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北京国遥新天地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ESRIGIS联合实验室、北京超图(SuperMap)GIS联合实验室、中海达三维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省部及校企合作高水平研究平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表1)。
表1 地学信息探测与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主要依托平台简表
教学实验室(中心) | 国家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油气地质与勘探(2016年) | |
地学类 及相关专业 | 主干专业 | 国家级 特色专业 | 资源勘查工程(2008年)、勘查技术与工程(2009年) |
普通专业 | 地质学(2012)、地理信息科学(2003) | ||
相关专业 | 石油工程(1958)、测绘工程(1997)、土木工程(1997)、、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011)、海洋石油工程(2011) | ||
博士后流动站 | 地质勘探、矿业、石油(1991年),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03年) | ||
学位点 | 博士一级学科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06年) | |
硕士一级学科 | 地质学(2006年) | ||
重点学科 | 省一级学科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08年) | |
省二级学科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2008年) | ||
重点实验室(研究室) | 国家级 | 油气藏地质及及开发工程(1991年) | |
国际性 | 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加拿大国际合作署援建)(1991年) | ||
省部级 | 石油工业部碳酸盐岩(1978年)、四川省天然气地质(2008年)、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2010年)、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2014年)、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页岩气地球物理(2015年)等重点实验室;北京国遥新天地—西南石油大学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ESRI—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GIS实验室(2012)、北京超图(SuperMap)—西南石油大学GIS实验室(2013)和中海达-西南石油大学三维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2014)等 | ||
现场实习 基地 | 产学研 | 西南石油大学-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实习基地、吐哈实践教学基地等 | |
野外实习 基地 | 自建 | 峨眉、北碚、旺苍 | |
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矿物与岩石(2009年) | |
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 页岩气勘探开发(2011年)、天然气地质(2011年)、非常规油气(2014年)、油气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2014年)等团队 |
中心始终坚持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科教融合、突出特色、强化创新、资源共享、虚实结合”的建设理念。现已基本建成“虚实互促互补、研教深度融合、校企共促共建”,应用效果好、辐射能力强的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2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图1)。
图1 地学信息探测与综合利用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的虚拟仿真平台
目前,中心为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测绘工程和土木工程等9个专业共开设有45门课程(表2-1)的80余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年均受益学生4000余人、年均35000余人时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在开放、自主、交互的虚拟环境中开展高效、安全、直观、形象的虚拟仿真实验,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地学类相关专业课程实验和实践的“复杂性、不可逆性、长期性、难预测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高成本、高消耗、高危险性”的难题,改善了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动不了”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