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暑气依旧炽烈,但比阳光更热烈的是西南石油大学志愿者团队与五通桥区孩子们共同谱写的温暖篇章。7月31日至8月1日,为期五天的“三下乡”夏令营活动迎来最后两日的精彩收官。志愿者们以知识为纽带,以陪伴为桥梁,通过作业辅导、创意手工、法治教育等多元活动,为乡村儿童带去充实而快乐的夏日记忆,也为此次社会实践画上圆满句号。这两天的活动既延续了前期的温情基调,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展现了青年志愿者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成长轨迹。
一、学业辅导与心灵陪伴:点亮求知路上的微光
在最后两天的活动中,课业辅导仍是志愿者们倾注心血的核心环节。7月31日上午,孩子们带着暑期作业与好奇的目光走进教室,志愿者们则化身“知识引路人”,以“一对一”或“小组制”的形式耐心解答难题。面对数学题目中抽象的几何概念,志愿者用折纸游戏演示图形变换;针对语文造句的畏难情绪,他们引导孩子从生活场景中寻找灵感。一名志愿者在辅导笔记中写道:“当小朋友突然喊出‘我懂了!’时,他眼里的光让我感受到教育真正的意义。”这种个性化辅导不仅填补了孩子们的知识盲区,更通过鼓励式沟通重塑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课间时光则成为劳逸结合的生动注脚。象棋对弈中,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推演策略;积木搭建时,天马行空的创意让简单的塑料块变成城堡或飞船。这些互动看似轻松,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正如活动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解题,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可以是有趣的、充满可能性的。”
二、创意手工与益智游戏:在欢笑中播种创造力
如果说上午的学习时光是静水深流,那么下午的活动则是欢声笑语的浪潮。7月31日的“万花筒制作”工作坊成为孩子们创造力爆发的舞台。在志愿者指导下,镜片、彩纸与胶水的组合变幻出绚烂的光学奇迹。一名小男孩举着万花筒兴奋地说:“我看到了一百朵不一样的花!”这种动手实践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光的反射原理,更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美”的成就感。
紧随其后的词语接龙和“你画我猜”游戏,则将语言表达与艺术想象推向高潮。从“阳光”到“光明”,从“花朵”到“朵颐”,孩子们在词汇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而简笔画出的火箭、恐龙甚至抽象概念,更引发阵阵欢笑与惊叹。志愿者小林感慨:“孩子们用天真烂漫的视角解读世界,反而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三、法治教育与身体力行:以运动播撒法治种子
8月1日下午的活动别开生面。志愿者们将法治教育融入健身操“我是一个小机灵”的教学中,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和活泼的动作,向孩子们传递法律常识。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对应交通安全,“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强调物权观念。这种“寓教于动”的方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可感可触。活动中,一名害羞的男孩起初躲在角落,但在志愿者鼓励下逐渐跟上节奏,最终自信地站到第一排领操。他的转变正是法治健身操设计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快乐中建立规则意识。
志愿者们分解动作、反复示范的身影,与孩子们尽管生涩却认真模仿的姿态,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仍意犹未尽地哼唱着健身操旋律,可见法治意识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四、双向成长:志愿精神在奉献中升华
这两天的活动不仅是给予,更是收获。志愿者们坦言,孩子们的真诚与热情让他们重新审视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带给他们的多,”一名志愿者在总结会上分享道。从最初的紧张备课到后来的灵活应变,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志愿者们的组织能力、沟通技巧与同理心均得到显著提升。
而孩子们的变化同样令人欣慰。活动初期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主动提问,调皮好动的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更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一直念叨志愿者老师教的‘魔法’(万花筒)。”这些细微却深刻的转变,印证了短期陪伴对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
五、结语:终点亦是新起点
最后两日的活动,以课业辅导夯实基础,以创意活动激发潜能,以法治教育筑牢信念,全方位践行了“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志”的宗旨。当志愿者与孩子们在夕阳下挥手告别时,这份短暂却真挚的情谊已化作彼此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西南石油大学“三下乡”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力量与乡村教育的相遇,能够碰撞出改变未来的火花。正如活动横幅所写:“用一个月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段旅程的结束,恰是更多志愿行动的开始。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带着责任与温度奔赴山海,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更多角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指导开展万花筒制作
法治健身操现场
实践队队员辅导功课
实践队队员开展互动游戏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