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称:副教授
导师资格:硕导
所属部门:油气井工程研究所、智能油气工程研究中心
学科专业:油气井工程
研究方向:非常规储层岩石物理化学理论与应用、石油工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非常规油气井钻完井优化和产能评价
联系方式:renwx@swpu.edu.cn

联系地址:610500 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5号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工学博士,四川省特聘青年专家,SPE会员,兼任《Natural Gas Industry B》《断块油气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等期刊编委。围绕“非常规油气赋存、渗流和生产”国际前沿研究领域,致力于“非常规储层岩石物理化学理论与应用”“非常规油气井钻完井优化和产能评价”“石油工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页岩气藏水平井完井与多级压裂增产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在《Fue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AICHE Journa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个人经历

●2008.09-2012.06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士

●2012.09-2015.06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

●2015.09-2018.0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博士

●2018.10-2019.10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

●2018.09-2021.11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

●2021.12—2024.12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2025.1—至今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研项目

(1)纵向项目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开放基金课题,33550000-24-ZC0613-0021,基于物理数据协同驱动的页岩凝析油气井组压裂参数优化研究,2024-2025,主持

●中石油“十四五”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专题,RIPED-2022-JS-2499,基于数据驱动的页岩油产能预测模型及压裂智能优化设计方法,2022-2023,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2004239,陆相页岩多重孔隙空间中复杂烃类混合物的赋存机制和相态行为研究,2021-2023,主持

●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PRP/open-2003,超临界甲烷在页岩上的解吸滞后特征及其机理研究,2020-2022,主持

(2)横向项目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高频压裂施工监测数据关键特征诊断和压后产量评价方法,2025-2026,主持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重点攻关项目,基于应力场演化的多井井网缝网耦合优化研究,2024-2025,主持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研院科技项目,天然气研究院2023年蓬莱气区酸液技术图版的分析及评价实验,2023-2024,主持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重点攻关项目,惠民凹陷基山砂体储层微观特征、伤害评价及压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2022-2023,主持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有限公司试油公司科技项目,川渝深层页岩气压后效果评价方法研究,2021-2022,主持

代表性成果

(1)科研奖励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致密油气储层高效改造关键技术与应用,202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致密油藏立体造缝全域支撑精准压裂技术与应用,2023

●四川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川南页岩气水平井压裂与返排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2021

●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科学技术一等奖,页岩气藏水平井完井与多级压裂增产的基础研究,2019

(2)学生竞赛

●朱思融,叶凯,金浩增,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25

●吴涛,杜肖泱,叶凯,等.“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25

●朱思融,叶凯.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2025

(3)教学荣誉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石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4

●西南石油大学关于“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2024

●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优秀指导教师,2023、2024

●石工院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4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老师,2021、2024

(4)学术论著

●任文希,王天宇,曾凡辉,页岩气吸附基础理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25.

●Ren W X. Modeling hysteretic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methane on shale[J]. Energy & Fuels,2025,39(34):16214-16222.

●任文希,曾小军,王光付,等.陆相页岩有机质-黏土矿物复合孔隙体系中多组分烃类-水混合物赋存的分子模拟——以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25,46(1):304-314.

●任文希,郭建春,曾凡辉,等.物理—数据协同驱动的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24,44(9):127-139.

●郭建春,任文希,曾凡辉,等.非常规油气井压裂参数智能优化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J].石油钻探技术,2023,51(5):1-7.

●任文希,周玉,郭建春,等.适用于中深层-深层页岩气的高压吸附模型[J].地球科学,2022,47(5):1865-1875.

●Ren W X. An adaptive binary friction model for multicomponent gas transport in tight porous media[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21,129(9):094701.

●Ren W X,Lau H C. New Rate-transient analysis for fractured shale gas wells using a tri-linear flow model[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0:103368.

●Ren W X,Lau H C. Analytical modeling and probabilistic evaluation of gas production from a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shale reservoir using a quad-linear flow model[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0,184:106516.

●Ren W X,Guo J C,Zeng F H,et al. Modeling of high-pressure methane adsorption on wet shales[J]. Energy and Fuels,2019,33(8):7043-7051.

●Ren W X,Tian S C,Li G S,et al. Modeling of mixed-gas adsorption on shale using hPC-SAFT-MPTA[J]. Fuel,2017,210:535-544.

●Ren W X,Li G S,Tian S C,et al. Adsorption and surface diffusion of supercritical methane in shale[J].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17,56(12):3446-3455.

●Ren W X,Li G S,Tian S C,et al.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real gas flow in shale nanopores with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J]. AIChE Journal,2016,62(8):2893-2901.

●Ren W X,Li G S,Tian S C,et al. Analytical modelling of hystere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s governing spontaneous imbibition of fracturing fluid in shale[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34:925-933.

●Ren W X,Li G S,Tian S C,et al. Comparison of capillary pressure-saturation models for gas-water systems in shale gas reservoirs[C]. SPE Asia Pacific Oil and G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SPE-182461-MS,2016. (Presentation)

●Li Gao,Ren W X,Meng Y F,et al. Micro-flow kinetics research on water invasion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20(4):184-191.

(5)授权专利

●任文希,叶凯,曾凡辉,等.一种综合考虑页岩孔径分布和矿物组成的甲烷临界性质计算方法:202510026157.X[P]. 2025-10-10.

●任文希,朱思融,曾凡辉,等.一种快速评价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压裂改造效果的方法:202210134493.2.X[P]. 2025.

●任文希,郭建春,曾凡辉,等.一种页岩气井产量预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202211025543.X[P]. 2023-05-19.

●任文希,郭建春,曾凡辉,等.一种致密砂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产量劈分方法:202110284517.8[P]. 2021-06-22.

●任文希,郭建春,曾凡辉,等.一种页岩储层多级压裂水平井压裂参数的确定方法及装置:202110446185.9[P]. 2021-07-13.

研究领域

●致密多孔介质渗流

●超临界气体吸附与解吸

●页岩气井生产诊断与预测

●石油工程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多孔介质储能科学

研究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教育部创新培育团队和四川省首批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副高级)9人,博士讲师5人;80%成员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成员专业涵盖石油工程、岩土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化学等,研究方向稳定互补,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

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低渗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增产改造的理论与工程技术。近年在工作液分子结构设计和制备、压裂材料与岩土物理化学耦合、流体与多孔裂隙岩石力学耦合、压裂酸化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特色成果。建立了以酸损伤降低破裂压力和超高温压裂液为核心的高温、深层油气藏改造技术;发明了以变密度加砂和变粒径防支撑剂嵌入为核心的高导流压裂技术;创建了非连续砂体水平井双目标压裂优化理论与技术;创新了智能转向酸压理论和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推广等形式在我国环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油气盆地数十个油气田2000余油气井得到广泛应用。

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发表论文被SCI、EI检索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0余件;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制定能源行业标准4项。

团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俄克拉荷马大学、德州A&M大学、犹他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团队成员赴美国、英国、韩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会议30余人次;培养的研究生连续3年荣获SPE亚太油气年会学生论文竞赛第一名,获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卓越杯1项、一等奖20余人次;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未来之路能源创新研究大赛等国家级学科创新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等20余人次;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3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