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核心是人。当传统村落换上现代化新颜,如何留住乡愁、重塑温情?2025年7月6日,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蓉城焕新研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土城村,以青春的脚步丈量城乡融合的肌理,探寻一个新型社区从“塑形”到“铸魂”的活力源泉。
土城村的蝶变是肉眼可见的。曾经坑洼的泥土路早已被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取代,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式民居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实践队队员们漫步在村内的滨河绿道上,一边是潺潺流水,一边是完善的健身设施,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模样。
“以前这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出门一脚泥,自行车都推不动。”正在广场上带着孙子玩耍的张大爷指着脚下的路,感慨万千,“现在你看,路修得这么好,晚上路灯一亮,跟城里一样!吃完饭我们老两口就出来散步,心里都觉得亮堂。”张大爷的话,正是土城村硬件设施升级带给村民幸福感的生动缩影。
在社区活动中心,几位村民正在棋盘上“激战”,旁边还有人支招,一派热闹景象。村民刘姐向队员们说道:“搬进新房子是高兴,但我们最怕的是邻里之间不走动了,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村里牵头,建了棋牌室、舞蹈队,把大家又聚到了一起。那股人情味儿啊,不仅没丢,反而更浓了!”
这种“人情味儿”的回归,让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成功的城市更新,不仅在于‘塑形’,更在于‘铸魂’。”实践队黄同学在总结时感悟道,“土城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温度、有记忆、有人情味的社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的调研,就是希望记录和总结这种宝贵的社区发展经验,为更多地方的更新提供参考。”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课。他们用脚步丈量时代变迁,用笔触记录民生温度,以专业的视角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贡献了属于他们的青春观察与思考。

采访土城村书记

实践队员与土城村干部合影

土城村全貌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