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一网通办
  • 办公网
  • 电子邮箱
  • 领导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团学风采 >> 正文

巫山李下,艺术成花 ——青春助力志愿服务|我院学子赴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跑马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    作者:文/刘禾垚 图/刘玉 夏颢芸     编辑:朱杨     审核:何姗     点击:[]

在艺术学院团委领导下,经学院青志协组织协调,7月5日至7日,我院“巫所不能”暑期实践队学子赴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跑马村开展以“助农采摘脆李,共促乡村发展”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协作采摘,解农户之急,获一致好评。

七月的风翻过巫山的脊背,把夏天的重量压在了跑马村的李树枝头。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巫所不能”暑期实践队的成员们扛着相机,来到了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跑马村。站在山脚,看李子树伏在山坡,像绿色的浪,一浪推着一浪,涌上半山腰。

跑马村的脆李园

艺术学院的学生最懂光影,但直到进入这一片李子林,他们才真正明白——最动人的色彩,是烈日下老乡古铜色脸庞上滚落的汗珠;最完美的构图,是粗糙的手掌与光滑的李子相触的瞬间。 这里没有舞台灯光,只有沿着地平线上升的初阳;没有画布,只有漫山遍野的李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巫所不能”暑期实践队就这样笨拙而真诚地,接住了土地最朴实的馈赠。

团队成员前往果园

林子不大,但每棵树都结得热闹。村中的大娘教我们辨认熟透的李子:"要选这种紫里透红的,摸起来微微发软的。这种绿里泛黄的吃起来也很甜!"她粗糙的手指轻轻一拨,果子就落进掌心,动作熟稔得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太阳越来越毒,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湿了又干。但看着竹筐里的李子越堆越高,大家反而越干越起劲。“以前觉得水果理所当然出现在超市里,现在才知道,每一颗李子都来之不易。” 大娘从兜里掏出几个熟透的李子,在衣襟上蹭了蹭递给我们:“妹妹些,来尝尝,咱巫山脆李甜不甜?”果肉脆生生的,蜜一样的汁水瞬间溢了满口。

当地农户送给团队成员香甜的脆李

休息时,队员们喝着村民送来的老鹰茶,“妹妹些辛苦啦,你们读书娃还来帮我们干农活,真是谢谢你们啦!”大家围坐在树荫下,听村里大叔讲跑马村这几年的巨变: “很多年前,这些李子只能挑到镇上去卖,价格还压得低。现在路修好了,快递能进村,我们的李子能卖到全国去。”大叔笑着说,“这些年我们村靠种脆李,盖了房子,大家的日子过得幸福又美满!”大叔眼角的皱纹像涟漪般舒展开,笑意从那里溢出来。“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就是老乡们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和我们团队接头的谭老师感叹着。

当地农户送给团队成员香甜的脆李

在本次“三下乡”策划讨论过程中,队员们一致认为可以为跑马村的脆李设计一份全新的宣传单,能让人们将巫山脆李的甜捧在掌心——青色的整体基调洇着晨雾,带着三峡的水汽与八百米海拔的阳光,仿佛咬破一颗刚离枝的脆李,汁水里淌着果农几十年的晨昏。老农的手纹拓印在插画里,竹筐的经纬编织成边框。单薄的宣传单不必说话,只是安静地躺在快递箱里,便已讲完了这些脆李背后深厚故事:关于云雾怎样凝结成甜,时光如何沉淀为脆,以及在巫山跑马村的一群淳朴乡民,怎样把一生的专注,都种进了满山的绿里。

团队成员向孩子们分发自制的脆李宣传海报

离别的箩筐装满了收获。临走那天,村民往每个人包里塞了一袋李子:“带回去给同学们尝尝,记住我们跑马村。”

回到宾馆进行团队小结时,队员刘玉同学分享她的心得:从田间采摘到对接销路,我们不仅是劳动者,更是桥梁——用新媒体宣传拓宽渠道,帮村民把“家门口的甜”送到更多人手中。

队长邢子湘总结整个活动:乡村的好物需要被看见,而我们传媒人能做的,就是用行动打破壁垒,让每一颗李子都承载着希望走出大山。这份酸甜,是收获的滋味,更是青春服务基层的意义。

艺术不应该飘在空中,要扎根泥土才有生命力。正如那些压弯枝头的脆李,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孕育最甜的果实;艺术唯有俯身倾听大地的心跳,才能绽放最动人的光芒。艺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惊艳的作品,而在于为这片土地上的笑容增添了多少光彩。

这场与泥土的对话,这场与劳作的共舞,让年轻的艺术心灵找到了永恒的创作源泉——永远向着人民,永远扎根生活。

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户们合影留念


上一条:青春助力非遗传承|我院学子赴恩施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条:青春实践|志愿服务进社区,温情涌动幸福园——我院学子赴绵阳市北川县幸福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