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助力荒漠化防治事业,发挥青年学子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沙屿新绿”实践队于7月13日至21日,奔赴民勤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甘肃、河南、成都、湖南的队员们,与南开大学等高校团队携手,在梭梭林养护、跨校交流、生态宣传等实践中,用青春力量为荒漠添绿,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扎根治沙一线,用劳动践行实践初心
7月14日起,实践队全身心投入梭梭林养护核心工作。烈日下,队员们跟着浇水工人学习抬运水管,沉重的管道压得肩膀发红,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衣衫,大家却咬牙坚持,合力将“生命之源”输送到每一株梭梭苗旁;风沙中,他们手持铁锹,小心翼翼地将沙土回填到树苗根部,“这样能帮树苗扎稳根系,更好地抵御风沙”,队长左春雨一边示范一边向队员们讲解。
队员在填埋沙坑
“每一株梭梭树都是对抗荒漠的战士,我们多一份努力,绿洲就多一分希望。”队员杨欣乐擦着额头的汗说。在九天的实践里,队员们用双手触摸沙地的温度,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到治沙工作的艰辛与意义。
对话治沙榜样,在交流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期间,队员们专访了民勤种林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仲麟和当地浇水工人张玉梅,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坚守的力量。“想趁着年轻还有干劲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仲麟扎根故土、投身治沙数十年,他坚定的眼神和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队员在采访仲麟
来自新疆的张玉梅阿姨,远嫁甘肃后与治沙事业结缘,她指着亲手浇灌的梭梭林笑着说:“看着幼苗长成大树,心里满是成就感,这让我更坚定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队长左春雨来自甘肃张掖,自幼与风沙为伴的她表示:“这些治沙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实践不仅是付出,更是传承——传承这份对土地的热爱与责任。”
队员在采访张玉梅
联动交流发声,以行动扩大实践影响
除了一线治沙,实践队还积极参与跨校协作与生态宣传。他们响应中国民航大学发起的《地球绿盾2030:全球荒漠化防治倡议》,以联名形式承诺为荒漠化防治贡献青年力量。
夜幕下的篝火晚会,成为各高校实践团队交流的平台。来自不同地域的青年围坐在一起,分享治沙中的趣事与感悟,表演特色节目,欢笑声在荒漠中回荡。“和其他高校的同学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实践的更多可能,也更坚定了守护生态的共同信念。”队员陈豪义说。
队员与工人们合影
此外,实践队精心拍摄治沙主题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民勤的治沙成果、队员们的实践点滴以及治沙人的坚守,通过校园平台传播后,引发不少同学对生态保护实践的关注。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意义。“我们不仅用双手为荒漠添了绿,更在劳动中学会了坚持,在交流中明确了责任。”左春雨说。未来,“沙屿新绿”实践队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积极投身生态保护事业,用青春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