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效果显著,对我校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中心面向全校9个专业在虚拟平台上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数45门。年均实验人时数达35080学时,受益学生4200人/年,教学覆盖面广,仿真实验项目开出率高,学生实验兴趣浓厚。中心通过远程控制共享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共享,学生可随时远程访问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完成相关教学实验。全校相关专业学生也可通过预约排课共享。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2.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各类竞赛获奖丰富
中心除负责相关实验教学任务外,还一直承担着地学类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各类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竞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够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设备资源,将自己的设想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实现,还能学到地学行业许多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实验项目和赛事的推广,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竞争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如2016年在有54所高校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中,由我校地学类主干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团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全国具有地学类的高校中引起强烈反响。
近五年来,依托本中心,我校地学类相关专业学生共完成各类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212项(附件1);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校GIS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东方杯”全国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字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建模竞赛、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138项(附件2)。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改革成效突出
科研成果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中心在专业虚拟仿真资源建设过程中,积极利用教师的科研成果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范围、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虚拟仿真实验允许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操作,改变以前实验教学中怕损坏设备而不让学生动手的弊端,同时由于学生操作具有不可预知性,教师在开发和指导实验时都需要预知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中心的实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研究和体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教改项目,发表了与虚拟实验教学有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