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军民融合中心”)阳山金矿矿区确定为大三地质系学生暑期实习基地。
该校暑期实习带队老师朱玉娣和付敬浩之所以选择阳山金矿矿区作为实习实践地,是从专业的角度考量,因为这里拥有国内罕见的、完整的金矿找矿实践链条。从钻井平台的轰鸣,到探槽、平硐的地质编录;从硅化蚀变,到岩心中的明金矿化。“学生能在这里亲历地质工作的全流程。”付敬浩说,“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直接触摸到承载着地质故事的石头标本,感受从罗盘到AI、从油灯草图到尖端仪器的时代脉动,能更好地理解‘脚印与信念刻进地层与山河深度的执着’”。
扑在野外一线
2025年7月8日,陇南文县晨曦微露,横亘于西秦岭褶皱带的阳山金矿项目区,探槽的槽壁还浸润着清冷的露水。
阳山金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老一辈勘探者用地质锤在岩壁上刻下的第一个产状符号,有黄金部队战士在风雪中背负样品袋的足迹。如今,西南石油大学实习生程婷婷蹲在矿化带前,俯身贴近大地,先把手中的罗盘指针稳稳定向,然后和同学们运用数字技术精准勘探、记录,绘制三维矿脉模型。
在营地,实习生曾颖洁把登山靴往板房墙角一磕,泥块簌簌落地,前一天晚上刚刷干净的鞋又废了。这情景,让她想起,去年九月,40度的高温炙烤着山坡石阶,同班参与野外实习的三名女生爬山时呕吐不止。尽管如此,一张张手绘地形图却在帐篷里拼接成完整的地质构造,铅笔线条沿着断层走向连成一线,完成的这份作业堪比任何奖状的分量都重。
对于阳山为期数周的实习,学生高慧珍至今还记得那个暴雨后的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填图任务,全队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突然,噗通一声,一个同学滑倒了,瞬间成了泥人,狼狈不堪。就在大家忍不住要叹气抱怨时,一道绚烂的彩虹破云而出,横跨天际,那拱形的七彩光带,不偏不倚,恰好将矿化带的方向笼罩其中。高慧珍想起老师常说的那句话:“野外从不会亏待坚持的人。”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这些“00后”在实习实践中对地质的认知,总在“破防”中重塑。学生衡泓锦在实习路线踏勘的变质岩里意外发现了一枚腕足类化石,然而课本上写的是变质岩里难见生物遗迹,可那枚两亿年前的贝壳,就嵌在千枚岩的裂隙里,像是大地悄悄传递的待解的暗语。“以前觉得地质是找矿,现在才懂是在给大地写传记。”衡泓锦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石头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格,只看你是否能读得懂。”
在阳山金矿实习时,朱玉娣作为带队老师,常常是跑上跑下,登山鞋底部都磨出了道道深痕。她总在上课时讲述1992年的阳山:黄金部队初来时,连公路都没有,战士们背着30斤重的样品袋,在零下20度的山里一走就是12小时。一次野外踏勘,她指着阳山北坡断裂带反复丈量矿化蚀变带留下的印记说道:“你们现在走的路,是前辈用砍刀劈出来的。”
在带领学生观察探槽时,老师们会向学生们讲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故事:郭俊华工程师如何突破“层控理论”找到金矿,没有显微镜,就把岩心举到煤油灯前,眯着眼在光线下一寸寸挪动,硬生生从灰黑色岩石里,揪出比针尖还细的明金——那0.1毫米的光,是用眼神“磨”出来的。
“地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引导他们在山河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付敬浩老师记得一个学生,初出野外时难以适应,如今却能对着岩心准确指出“硅化、碳酸盐化蚀变阶段”。
传承地质精神
在实习时,师生们看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中心钻探骨干张金宝摊开布满老茧的手掌,这双手抚过钻塔旁光滑的电缆,也和20多个人一起拖过几百米长的线缆,在40度高温下攀爬三小时,有人中暑晕倒,醒来后继续坚持,因为那是给探矿钻机供电的线路,是阳山的生命线。
在军民融合中心的资料室,两本日志隔空对话:1995年的那本纸页泛黄,字里行间记录着“今日冒雪测线5公里”;2025年的电子屏幕上,三维建模数据正随着勘探进展持续跳动更新。军民融合中心新入职的项目负责人魏巍说:“我们在继续拼接前辈的拼图,为阳山的故事书写崭新的章节。”
在阳山,村民与师生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学生们教孩子辨认岩石,老人给学生们讲述山的传说。
“等矿真开了,咱就在村口支个摊,专做咱甘肃地道的土豆炖牛肉!”村民张志进的笑纹里,漾开的是阳山明天的美好。
从“三光荣”精神到新时代地质文化的丰富内涵——阳山的变迁,是中国地质事业砥砺前行的写照。在这里,AI圈定的找矿靶区,最终仍需地质锤的敲击验证;部队传承下来的高效执行力与高校带来的科研活力在此交融,让青春尽情在祖国山川大地绽放光华。

中国矿业报报道截图
中国矿业报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Lg4kpCGFTr3APCo2DUh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