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朱红钧,西南石油大学二级教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海洋能源强国行党建联合体,创建“四个融合”支部工作法,创行“双师四导”育人机制,创立“三寓四化”课程思政模式,牵头获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12项,曾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等荣誉。



朱红钧

朱红钧成长于农村家庭,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求学路上,他深知知识的力量,立下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的志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在江苏的发展机会,扎根西南石油大学,用爱书写无悔青春。18年来,朱红钧用赤诚点亮学生未来,用坚守践行初心。他是向海而生的筑梦者,扎根盆地的引路人。

培养急缺人才 坚守育人初心

面对我国油气人才需求现状,朱红钧聚焦“蓝色国土”开发人才的培养,提议设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该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参与的“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项目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教18年来,朱红钧讲授5门课程,年均授课超300学时,备课详尽到每句话、每个动作,教案成年轻教师学习范本。他甘为人梯,随堂指导58名年轻教师,开设7学期名师课堂,164名教师跟班听课,其在同类高校分享的教学理念累计帮助3000余名教师,指导的3名教师在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赛事中也取得佳绩。

他指导学生规划人生,推动专业升学率超50%。自专业创立以来,80%以上毕业生奔赴“蓝色国土”、大漠边疆。

朱红钧践行“强链成环进阶”教学改革,推进“思政 +”“创新 +”“绿色 +”课程建设,创立“三寓四化”课程思政模式,自研8套实验装置、搭建6门课程实验平台。课外创行“双师四导”育人机制,担任两届班导师,每月深入寝室谈心,指导98名学生获挑战杯等国家级奖励,4名本科生获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最高奖 “海洋杯”。

作为研究生导师,朱红钧将办公桌设在学生中间,提出“韧而不弃,锲而不舍,见贤思齐,守正创新”的团队精神。在2022年初生病住院期间,他忍着手术后的剧痛,趴在病床上帮学生修改论文。他自掏腰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伙食,多方筹集奖助学金,带领支部党员结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朱红钧(左)在进行科学实验

党建与业务融合 勇攀学术高峰

作为党支部书记,朱红钧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协同,所在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 “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及 “强国行” 专项团队。

他探索研究生党员进入教师党支部、导师与学生组成党小组的模式,形成师生混编党支部。他创建“逐梦深蓝,四个融合”工作法,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师生混编党支部模式入选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基层党组织实践案例、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他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海洋能源强国行党建联合体,接待158所高校参观学习,个人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朱红钧攻关深水油气开发难题,在多相流动安全等领域创新实验方法、研发实验装置,获标志性成果。他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2项,发表SCI论文131篇,授权发明专利72件,出版专著6部,6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及社会力量奖科技奖12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他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他发起全国流动安全与控制学术研讨会、国际涡激振动等学术研讨会,任25次大会主席与分会场主席,推动 “双一流” 学科发展。

原文地址:

https://cbgc.scol.com.cn/news/6670255?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75628193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