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肖雨桐:用更专业更有温度的方式陪伴学生成长
来源:石工院   作者:肖雨桐  编辑:向发全  审核:钱广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5-08-27  访问:

常常被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桐姐,石油行业适合我吗?”“去新疆那边工作,是不是太苦了?”“我怕我坚持不下去,怎么办?”眼神里既带着希冀,又有些迷茫。他们渴望通过职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但对现实却缺乏把握,希望能从我这里找到答案。

我时常反思:作为辅导员,我到底能为学生提供什么?能否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一扇让他们真正看见职业硬度与深度的窗,去选择有价值的事业,而不只关注舒适和体面。

一个难得的机会

作为非油气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我曾经给他们的回答,是从资料中拼凑出的“可能”“大概”,是从主观经验出发给他们鼓励、打气。虽然我熟悉学生的个性、成绩与心理,但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仍有理解不到位、建议不扎实的现实困境。这不仅削弱了引导效果,也让学生难以在成长关键期获得真正具有前瞻性和落地性的支持。于是,2025年暑假,在学院安排下,我前往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及下属单位开展为期14天的行业认知实践。这是我第一次沉浸式地走进行业:现场观摩、实地踏勘、校友访谈、人才培养专题研讨,收获满满。

看见了现实:艰苦,却值

我看到了:在37度高温下,工人们在钻井平台上仍需穿戴齐整,任凭汗水浸透工衣;在钢铁轰鸣间,技术员指挥作业,连续作战、昼夜轮转,只为让一口井安全完工。

我看到了:在研究院,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关“卡脖子”技术,只为让中国设备挺进国际市场;每一个创新项目都要在系统庞杂的流程中推进,每一次成果验证都离不开反复实验与计算、大量数据与前线经验的反哺。

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深入座谈,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期待:从“专业对口”走向“复合胜任”,他们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协作能力与心理韧性。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硬度不只存在于汗水与烈日中,也存在于沉默专注的深耕之中;它不只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思维、责任与耐力的长期锤炼。也正是这些硬度,让职业拥有了厚度与重量。学生不惧岗位的硬度,才能走向职业的深度。

理解了岗位:平凡,但不平庸

我们所走访的一线员工、科研骨干,有的已在岗位上深耕十余年,他们并不避谈困难。那些常被学生质疑“太苦了”的岗位,其实是无数普通人用心血换来的“国家基石”;而那些看起来“偏远”的地方,正是年轻人成长最快、最能锻打精神的熔炉。与其说他们选择了石油行业,不如说他们选择了在艰难中深扎,最终与责任、成就感、专业力一起生长。

这让我更加确信:职业不仅仅是个体的生计选择,也连着我们的国家、连着我们的人民、连着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命运。学生走上哪一条职业路,不只是“我喜欢什么”,也应思考:“我能承担点什么”。石油精神不应只是教材中的章节,而应贯穿我们育人的全过程。鼓励他们不只选“看起来不错”的工作,更要追求“做起来有意义”的事业。

感受到使命:引导,而非主导

唯有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才能真正理解职业的厚度与深度,才能帮助学生建构对工作的现实感、尊重感与价值感,才能不流于说教、不停留表面,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

这次实践,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对自身角色的再校准。在一线,我们以“学习者”的身份重新审视岗位与人才;在企业座谈中,我们直面高校与行业之间供需错位的现状;在与校友的交谈里,我们看见学生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的全过程。这让我意识到,辅导员不仅要懂学生,更要懂行业;不仅要处理当下的问题,更要链接未来的可能。

引导从不是一句话的说服,而是一次次理解后的共鸣;陪伴也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慰藉,而是要有底气、有依据地一起分析,一起同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管理学生事务,更是做那个能听懂行业语言、翻译给学生听,并反过来把学生的声音传回育人体系的人。站在行业与学生之间,搭起一座信任与理解的桥梁。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自己也要不断走出去——唯有深入行业,才能构建真实的生涯支持;唯有走进岗位,才能提供有据可循的选择参考;唯有理解职业,才能更有效地塑造人才。唯有如此,我才有底气回答学生轻声问出口的:“桐姐,你怎么看?”

在走访安检院时,碰到了我的研究生学生,他已从当年内向腼腆的学生,成长为即将随团队出国的新生力量,多么自信、清晰、有规划。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职业幸福感。未来,我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拓展对行业的认知边界,用更专业更有温度的方式陪学生成长。

作者(中)和学生在一起

肖雨桐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