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魏梦莹:观镜以自省 育己以育人
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魏梦莹  编辑:向发全  审核:姚明淑 终审:杜鹏    日期:2025-09-28  访问: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漫长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未想过,最先被深刻教育和重塑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镜中之影的初现

那是一个秋日的早晨,大一学生初级俄语的课堂,按照惯例,课前五分钟是学生的“微报告”时间。一名平时安静内向的女生略显紧张地走上讲台,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她的发言。

起初,我只是欣慰于她清晰的发音和流畅的背诵。但渐渐地,一种奇妙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她分析单词时采用的联想记忆法,她造句时惯用的那种先主干后修饰的逻辑结构,甚至她为了强调重点而脱口而出的口头语和停顿的手势……这一切,都像一面光洁无瑕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平日授课的模样。

台下有同学小声笑道:“她讲得好像老师啊!”那一刻我十分欣喜,这不就是我期望的样子吗?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得意,而是一种近乎战栗的敬畏。我猛然意识到,我站在这里,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远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进行一种人格与思维的“塑形”。学生们清澈的眼睛,不仅是接收知识的窗口,更是无比敏锐的摄像头和录音笔,无声地记录着、模仿着、内化着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为人”的一切。

敬畏之后的求索

那堂课之后,“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这个观念,如同刻在我心底的箴言,时时鞭策着我。我开始反复叩问自己:我,是否经得起这面“镜子”的审视?我呈现出的“原型”,是否足以担当得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沉甸甸的大字?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好老师应该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所谓“德高为范”,我的“德”能否成为学生未来的压舱石?所谓“学高为师”,我的“学”能否托举他们眺望更远的世界?我反复问自己。

这份敬畏,化作了深夜灯下更深入的备课,化作了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更用心的设计。我要求学生在口语练习中不怕犯错,我自己就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包容、安全、积极的环境,让勇敢尝试的行为本身得到赞美。我期望他们能领略斯拉夫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便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者,将最新的感悟与思考融入教学。我知道,我正在打磨的,不仅是教案,更是我自己;我奉献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对这份事业的满腔热忱。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绝佳印证——我在渴望成就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成就了一个更好的我。

反思过后的领悟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逐渐领悟到,教育过程中的这种“镜像效应”,远不止于表面的模仿,它更是一场深刻的彼此塑造。它让我体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我们如何看待学生,会直接内化为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而学生如何反馈我们,也让我们得以看清自己最真实的模样。

这是一种双向的滋养和共同的成长。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正是在这种“我与你”的真诚相遇中,共同趋向一个更完善的“我们”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是奉献之心,是赤诚之心,更是一颗在“镜像”对照中不断自省、不断净化、不断丰盈的师者之心。

致远路上的使命

如今,我依然会从学生身上看我的影子,但我心中的感受已更为澄澈和坚定。我不再仅仅是他们专业上的启蒙者,更愿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一位点燃者。我愿用自己的微光,点亮他们心中的自信之火、求知之火、理想之火。

在西南石油大学这片致力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沃土上,我深知我的责任。我的课堂,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优秀的“翻译员”,而是希望能为国家孕育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家国情怀、能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和建设者。这份事业的价值,正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体现在对每个年轻灵魂的呵护里。我愿化为那座“人梯”,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感谢我的学生们,你们是我最严格的考官,也是最亲爱的同行者。你们映照我的不足,也赋予我前进的无穷力量。未来的路,愿我们继续在这温暖的“镜像”中,彼此启迪,相互成就,以知行合一的不懈求索,共同奔赴那片教育的星辰大海。

魏梦莹,外国语学院讲师,获2025年“外语微课大赛”省级二等奖、西南石油大学2023年度“梦溪—新苗奖”,指导学生获得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多语种组省赛银奖、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