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想

您的位置:首页»师想»正文

刘佯:中华典籍外译课:从“切磋”到“琢磨”
来源:外语院   作者:刘佯  编辑:向发全  审核:姚明淑 终审:新闻中心    日期:2025-09-29  访问:

中华典籍外译是为我校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自2023年春季学期起,我开始执教这门课程,至今已有3年了。其中的教学经历,时常让我想起“切磋”和“琢磨”这两个词。

《诗经》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曰:“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朱熹亦阐释道:“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鑢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切”与“磋”的对象是骨角与象牙,劳动者必须使用高硬度的金属工具,并在加工的过程中用力施为,方能“成形质”并进而“滑泽”。“琢”与“磨”的对象是璞玉和石头,工匠或以棰击凿,或以沙磨石,这种深加工考验技艺和手法,需要聚精会神,小心谨慎。“切磋”和“琢磨”本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治物过程,若以此探讨教学之道和为学之道,也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教学之道如切磋,需要勇猛有力。中华典籍外译与寻常的笔译实践相比,是一个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的二度翻译过程,译者既要透彻领会典籍中字句的深意,又要将其中的思想和内容翻译成地道贴切的外语。课堂内,我会采取结构化教学策略,让学生们针对典籍中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开讨论,在思想碰撞中抛弃成见,开阔视野,深化认知;课堂外,我会严格批阅学生们做的典籍外译案例分析,深究“气、理、仁、阴阳”等哲学概念的英译是否传神,动植物和器具的名称翻译是否准确。切磋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非“严”无以实现。甄别文献,推敲译文,纠正谬误,典籍英译的基本功养成离不开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毅前行的决心。

在积累了一定的典籍英译实践经验后,学生们逐渐养成了“格义”的习惯,他们会运用传统的音韵和训诂等知识,去落实典籍中某些字词的意思。但典籍外译的更大难处,在于那些语迹模糊的地方。譬如,《道德经》第80章中的“结绳”一词,就需要发挥“琢磨”精神,查阅共时文献,追踪目标语迹,并在此基础上推敲出这些关键能指的具体所指。事实上,《周易·系辞下》就有“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表述,由此可知,《道德经》中的“结绳”并非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而是代指渔猎生产。据此,我们也可以推断,该章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不是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劝诫统治者远离骄奢,奉行勤俭。翻译专业的“琢磨”精神,既考察功底,也磨练心智,需要学习者有恒心,有追寻到底的毅力。

在中国的古典教育中,不论是初学中的切磋,还是深入学习中的琢磨,都强调内外兼修,以内为本。换言之,学习者的“学”是起点,动力和终点,而教则是辅助。《大学》如此,《论语》亦是如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的“学”与“行”是并行的,即在行中学,也在学中行,这种实践哲学与翻译教学的初衷不谋而合。中华典籍外译课最大的挑战,就是解决语言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所带来的翻译难题,唯有“切磋”与“琢磨”,方可获得至善。

刘佯,翻译学博士,学术集刊《莎士比亚评论》副主编,重庆市翻译家协会秘书长,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秘书长,外国语学院讲师,翻译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华典籍外译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