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南石油大学这片致力于能源探索与人才培养的沃土上,理学院南充校区大学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以对数学教学的深沉热爱、对学生的真挚关怀以及在教学改革路上的不懈求索,努力诠释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多年来潜心育人,力求精益求精。
数学并非冰冷公式与抽象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门充满逻辑之美、秩序之韵与创造之趣的学科。自站上三尺讲台,执起教鞭的那一天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一座桥梁,引领学生们穿越最初可能存在的迷茫与畏惧,最终领略到数学殿堂的宏伟与奇妙,培养其受益终身的严谨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份对数学教学的感情,源于对知识本身价值的坚信。数学作为诸多专业的基石,其思维方式的训练远比具体结论的记忆更为重要。我深信,每一个定理背后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道难题的破解都是逻辑思维的一次破茧。我的课堂,力求让这份光芒照亮学生的双眼,让这次解题之旅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我享受于在讲解中看到学生眼中豁然开朗的闪亮瞬间,欣慰于他们从“听不懂”到“我能行”的自信转变。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远非其他可以比拟。
我深知,面对抽象的大学数学,许多学生心存忐忑,甚至望而生畏。因此在课堂上,我借助雨课堂练习等互动活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调整讲解节奏以提升课堂效率;课后,我会录制作业讲解视频并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按需自主观看;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答疑,尽可能及时回应学生的困惑。
我期望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的不仅是如何计算与证明,更是一种认真、严谨、执着的人生态度。看到一届届学生因打好数学基础而在专业领域展翅高飞,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与荣耀。这份与数学、与学生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是我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扎根基础”,那么学科竞赛便是“向上生长”的枝桠。我始终相信,数学的魅力不仅在课本的定理里,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潜力不仅在试卷的分数上,更在突破自我的尝试中。因此,我们组建了数学竞赛指导团队,将竞赛从“少数人的特长”变为“多数人的兴趣”,让每一个热爱数学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竞赛的意义,远不止于奖状和荣誉:有学生因竞赛培养了逻辑思维;有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学会团队协作;更有学生从竞赛中找到科研兴趣……;更重要的是,竞赛像一根纽带,将“枯燥的数学”与“鲜活的人生”连接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数学不是为了“记住多少公式”,而是为了“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回首过往,对数学教学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爱,是我坚守讲台的初心;展望未来,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持续探索与实践,是我提升育人质量、回应时代呼唤的使命担当。我将继续以“躬耕”之姿,扎根教学一线,用智慧与汗水浇灌数学之花,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为西南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海珍,理学院副教授,曾获西南石油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西南石油大学“梦蹊-躬耕奖”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