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开设“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栏目,展现我校一线教职工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育人初心的生动故事,激励全校教职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石大人的使命担当。

九月的午后,阳光漫过书桌,电脑里一版版逐年修改的教案与课件静静躺着。那些带着不同年份修改痕迹的文档,像是教学之路上的一个个脚印,记录着我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时光。回望走过的教学之路,有一个情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课间,一个同学拿着打印好的英文演讲稿让我帮忙修改。我欣然接过来就开始读。一遍,二遍,三遍,我开始皱眉,摇头,放慢速度,满心疑惑:“这,是你写的?”学生眼神躲闪,小声回应:“这是将中文输入电脑直接机器翻译的。”
那时机器翻译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往往只是字词堆砌,基本忽略了语法规则和语境逻辑等要素,可读性极差。随之,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再次浮现:“教了多年的英语,你咋还需要备课呢?” 以前听到这话,或许会简单解释几句:“教材更新、学生情况不同。”但现在,面对AI带来的强势冲击,当早期机器翻译的窘境不再,当知识获取更便捷,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近期的一次英语四级汉译英考题里,有一道是“新能源汽车”主题的段落翻译。碰巧的是,考前半个月,我刚带着学生把这个主题的汉译英操练过一轮:布置学生课前独立翻译,课堂上分析术语表达,梳理中英句法差异,整理易错点“避坑清单”。可考完一个学生告诉我:“老师,看到‘新能源汽车’这个主题我老高兴了,但一紧张,记不得‘新能源汽车’英语怎么说了……明明反复强调过的术语,怎么一到考场就‘掉链子’呢?”
这像面镜子,照见传统教学的局限:我总想着“填满容器”,却忽略了“点燃火焰”;总问“我讲清楚了吗”,却忽略了“你们都学会了吗?学会如何学习了吗?”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高效吸收知识,更不是每个人都能灵活调用、迁移知识储备去解决新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更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困惑和需求。
正如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总带着遗憾的美感:“If I were you(如果我是你)……”是对未选择的追悔,“If I had known(如果我早知道)……”是对已错失的惋惜。但换个角度想,它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少些“悔不当初”,多些“把握当下”,如果现在能更好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定会更好。
AI时代的课堂,常听见这样的抱怨:“老师,用AI写作业更快,为什么非得自己费劲?”有时也会感到困惑。翻看着逐年更新的教案:从 “机器翻译纠错” 到 “AI辅助写作”再到“人机协作学习”的发展变化,深刻意识到AI是照见传统教学局限的“镜子”,是重构备课逻辑和激活学习能力的“钥匙”。
在写作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AI工具。学生作文初稿要先“投喂”给AI进行语言和内容的分析:学生提交初稿后,AI自动生成语言诊断报告(标注语法错误、用词重复、逻辑断层)和内容优化建议(补充具体案例增强说服力)。基于这些数据,学生自主修改后再次提交,我则重点评阅修改轨迹,分析他们的语言优化处理方式和思维升级路径,最后指导学生完成写作过程反思。学生的反思给我惊喜:他们开始主动探究“然”和“所以然”,学会用数据支撑和语言选择(比如查词频、对比例句),学会用真实经验丰富表达(比如记录生活中的细节),用批判性思维筛选建议(比如判断AI的内容优化是否符合自己的表达意图),AI成为了学习的“脚手架”。
而我备课的重点,是借鉴AI生成的学习分析报告,整理出高频薄弱点:比如“逻辑连接词缺失”,“文化专有名词翻译生硬”,针对性设计“微专题”讨论;根据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问题(有同学总用简单句,有同学爱用复杂句却常出错),推送个性定制化学习资源(给简单句写手推荐“复合句写作指南”,给复杂句写手分享“避免冗余的技巧”)等。
或许AI时代备课的深层意义是不局限于“教对的知识”,更要致力于“教对的方法”;不再满足于“学生写好一篇作文”,而是追求“学生学会写好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用工具赋能自己,用能力超越工具”的底气。用语言这双翅膀,培育“思维土壤”,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学”,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生长出“中国灵魂”与“世界眼光”。
回到多年之问:“教了多年英语,还需备课吗?”
是的,这也或许就是教学最动人的地方——备课永远“未完成”,却永远值得期待。
(徐继菊,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21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团队负责人;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二等奖团队主要成员;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