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勉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开设“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栏目,展现我校一线教职工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育人初心的生动故事,激励全校教职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展现石大人的使命担当。

站在教学生涯第十三年的门槛回望,已经过去的四千多个日夜,是我与学生以时光为舟,在英语之海的深浅处探寻的旅程,是成长的淬炼、过往的抵达和崭新的整装待发。
还记得初登讲台的那天,我揣着精心准备的教案走进教室,试图将语言的奥秘尽数倾泻。可台下的眼睛却显露出困惑,学生没有听懂。自此,我常在课后找一间没课的教室,或站在讲台上模拟讲课,尽力打磨语言的节奏;或坐在课桌边抬头凝望,试图读懂学生的期待。我渐渐领悟到,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此后几年,我像个匠人般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希望课堂更加充实、更加饱满。我以为,最高效的语言课堂,必定是字句充盈、分秒必争的。那段日子我常常为一个能点燃思辨的提问而字斟句酌,为一段与主题共鸣的影音而遍寻深夜,为一句直抵心灵的例句而反复权衡。在历经一次次的打磨之后,课堂慢慢变得活跃,语言学习也变得有趣。但是,我又发现新的问题,课堂似乎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在不断配合我的表演。所以,我开始慢慢调整,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课堂突然多出了很多鲜活的瞬间:小组讨论时的思辨火光,角色扮演里的全情沉浸,课堂展示中的妙语连珠。那一刻,学生成了我的老师,为我揭示了课堂应有的脉搏与呼吸。我不再急于用声音填满每一寸空间,而是学会了在关键处明智的停顿、适时的沉默,将课堂交还于思考。我摒弃了“大水漫灌”的讲述,甘愿退居为一位“开闸人”——只在那思维奔涌的起点,给一次精准的引导,而后退到一旁,欣喜地看着思想的涟漪由内而外,在学生的心湖中层层扩散,终成波澜。
渐渐地,教学于我,已升华为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真挚对话。我不再仅仅带领学生解析句式,而是与他们一同,以语言为媒介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我们会围绕一个核心词,展开东西方文化基因的比对,在思辨中理解何为“和而不同”。我们会一起赏读行文中那些精心雕琢的语句,在揣摩间审视作者潜藏的价值观。我们更会选取一个全球性议题,探讨报道中的立场与叙事,在信息洪流中培养独立的批判精神。这一次次的探索,让我最终从“教英语”的此岸,抵达了“用英语教养心灵”的彼岸。
我开始明白,教育是没有终点的旅程,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而是一次次螺旋攀升。那些探索和顿悟共同构成了一门最深刻的语言:关于坚持,关于成长,关于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照拂。站在教学生涯第十三年的门槛,新的轮回已经开启,我愿继续做那个点燃火种的人,在语言的无限可能中,与又一批年轻的灵魂相遇。我相信,当钟声再次敲响,我们都会成为更丰盈的自己。
(王焰妮,外国语学院教师,获得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微课组一等奖;2025外研社“教学之星”比赛全国二等奖;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实录课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