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的背景下,新材院以 2025年本科生暑期生产实习为契机,组织 2022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近 200 名学生,依托与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共建的 “四川省光伏产业产教融合综合示范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光伏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 三大省级平台,开设“光伏订单班”,构建“线上 + 线下、课堂 + 场站、实岗 + 虚拟”多维实习实训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战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进阶。
虚拟仿真破局:全产业链“云上实训”成实习新亮点
本次光伏实习中,新材院首次引入与企业共建的“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这一创新举措成为提升实习质量的核心亮点,打破了传统实习的场景局限与安全瓶颈。
该系统覆盖光伏产业全链条 —— 从直拉单晶的晶体生长控制、硅片切片的精度调节,到电池片制造的工艺优化、光伏组件的组装调试,再到光伏电站的系统设计与故障处理,所有关键环节均实现“数字化还原”。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操作场景:在光伏电站设计模块,能模拟暴雨、高温、沙尘等极端天气下的系统运维;在电池片工艺模块,可反复演练参数偏差对产品效率的影响,且无需担心实体操作中的安全风险与设备损耗。
“以前对光伏电站设计、建设的理解,只停留在课本公式和图纸上,总怕到现场跟不上节奏。但在虚拟系统里练熟每一步操作后,再去企业跟着师傅实习,我能清晰说出每个操作的核心要点,甚至能主动分析参数优化方向。”2022 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的分享,道出了虚拟仿真实训的实效。新材院通过这一系统,真正实现 “高风险作业虚拟化、复杂流程可视化、反复训练个性化”,让学生在 “零风险” 环境中吃透技术要点,为后续实岗实践筑牢基础。
实岗浸润筑基:车间一线打通理论应用闭环
在虚拟仿真奠定的扎实基础上,新材院将学生分组送入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开展“沉浸式”实岗训练,让专业知识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光伏电池制造是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工艺精度直接决定产品发电效率。为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新材院邀请通威集团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全程带教,学生深度参与从硅料到成品电池片的全流程核心工序。在千级洁净的硅片预处理车间,学生们全环节亲手操作清洗 - 制绒 - 扩散 - 去 BSG - 氧化 - 镀膜 - 退火 - 丝网印刷 - 测试分选,近距离观察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以前在课本上死记硬背‘太阳能电池结构与工艺性能的关联’,到了车间才真正明白,清洗水温差 1℃、制绒药液浓度偏差 0.1%,都可能导致最终发电效率下降。”2022 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庾红的感慨,正是实岗训练价值的生动体现。通过“虚拟预习 + 实岗操作”的衔接模式,新材院帮助学生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知识与能力闭环,让实习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观摩,而是“动手实践”的技能锤炼。
多维协同提质:构建“实习 - 实训 - 创新”一体化路径
为进一步拓展实习深度与广度,新材院还打造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以通威集团光伏产业链为“实景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赴多个光伏电站现场,开展组件安装、系统运维、效率检测等实操训练;依托西南石油大学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开设专题培训,为学生输送光伏材料、电池工艺、系统设计等领域的最新行业知识,助力学生紧跟产业前沿。
这种“校企一体、虚实融合”的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实习“碎片化、观摩化”的局限,探索到了“虚拟仿真打基础、实岗实训强技能、专题培训拓视野”的“实习-实训-仿真-创新”一体化赋能路径。学生不仅扎实掌握光伏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设计、建设与运维核心技能,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截至目前,新材院“光伏订单班”的育人成果已获得行业高度认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新材院副院长王平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化与通威集团等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的协同育人,围绕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优化实习实训体系,升级“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为 “双碳”目标培育更多“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 的高素质新能源产业人才。